海外基金视窗
《和讯网》7月11日,据美媒报道,由于投资者认同日本选举并试图扩大就业报告后的反弹,美国股市周一延续强势,英国股市走牛。 《和讯网》7月12日,花旗集团预计,如果拉尼娜现象造成的降雨比预期更严重的话,亚洲的动力煤价格或上涨至多50%。 《和讯网》7月13日,公投后决定退欧的英国将迎来继撒切尔之后的又一位女首相——特雷莎·梅。 《和讯网》7月14日,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不锈钢板带材作出补贴调查初裁,认定中国企业反补贴税率为57.3%-193.92%。 《和讯网》7月15日,第三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上,中俄两国企业在经贸、金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双边合作取得新进展。 上万亿元出国“买买买” 力量如何回流 在供给方面,提升品质监管和技术水平;在需求方面,推进国内商贸流通企业税费的减免、降低流通环节的直接税收和间接税负,从而降低终端售价 [2005~2014年我国境外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在25.2%,是同期国内社会消费总额增速的2倍。2015年我国出境人次达1.2亿,境外消费,包括旅费、住宿费、购物费达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有7000亿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 中国消费者海外购物的热度一年高过一年。 近几年,随着消费需求升级,在供需矛盾加大、价差悬殊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消费者在海外掀起了购买狂潮。2005~2014年,境外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在25.2%。 大量中高端消费流向海外,从感冒药到奢侈品,中国企业和品牌的市场份额被大幅挤压,对国内消费的提升也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 中国人为什么乐于在海外做“行走的钱包”?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认为国内消费品质量不高、创新力不够、价格又贵?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之前消费市场大、消费层次多,大路货也能卖得掉,也能赚钱,这导致国内企业自身缺乏提升动力。 解决之道不会是坦途。“任何企业的升级都是市场竞争压力所迫,成长空间要让企业自己在竞争当中寻找。”李伟说。 海外游,必购物 法国巴黎、德国柏林、日本东京……在国外各大都市的商场里、超市里,随处可见人头攒动的中国游客在大包小包地扫货,上至名包、名表等奢侈品,下至奶粉、保温杯等日用品。东京的很多店铺标识是中文、导购说中文,而韩国的不少公司,尤其是化妆品公司老板出钱送员工学习中文,以便更好地为中国顾客服务。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已达1.0829万亿元,占全球境外消费市场份额的10%以上,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2005~2014年我国境外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在25.2%,是同期国内社会消费总额增速的2倍。2015年我国出境人次达1.2亿,境外消费,包括旅费、住宿费、购物费达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有7000亿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 而财富品质研究院根据品牌库中2万多个品牌的营业收入估算发现,2015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168亿美元,全年中国人买走全球46%的奢侈品。这其中,910亿美元(约6086亿元人民币)在境外发生,占到总额的78%。 中国作为一个消费品制造、消费和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消费外流现象? 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家电、制鞋、棉纺、化纤、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轻工、纺织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在轻工业中,家电、皮革、塑料、食品、家具、五金、陶瓷等行业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6月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以及成本优势减弱,我国消费品工业产业规模巨大而有效供给不足、制造能力较强而创新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品种结构、品质质量、品牌培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在消费者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我国居民消费正从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消费向以住、行为代表的享受型、小康型消费转变,从模仿型排浪式的粗放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细消费转变,消费者对消费品的花色、品种、质量、规格、品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 李伟认为,现在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升级了,但我们的生产供给结构还是规模化扩张这样一种初级产品生产的方式,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中国消费者海外购买的热潮也正是暴露了我国消费品制造出现的问题。 摘自:“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