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6日至7月10日 第285期

中国经济观察

 

解构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关系

 

2002年以来,形成1元固定资本所需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07元急升至2008年的1.68元。如果考虑到统计口径的差异,这一比例实际更高。除了可以解释的因素之外,可能还包括统计误差、低投资效率和淘汰落后产能

 

从投资占GDP的比重来看,中国无疑是一个全球投资大国。2008年,在支出法GDP中,资本形成总额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为43.5%41.1%,分别比上一年增加了1.41.1个百分点,占比均创历史新高。因此,理解投资的结构,是预测未来经济增长的一把钥匙。

 

然而,从统计数据来看,投资也是最不透明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统计局常规公布的投资数据有两个,一个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按月公布;另一个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季度公布。最近几年的数据表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从2004年的83.2%提高到了2008年的86%。在支出法GDP中,投资最终表现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而这个数据,一年只公布一次,并且通常滞后半年以上。由于数据缺乏,大多数分析师只能通过月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或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推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再考虑库存变化后推断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

 

那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不是预测固定资本形成及其对GDP贡献的一个可靠指标呢?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投资指标之间关系的稳定程度。在支出法GDP的三大部分中,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对应的常规公布的指标分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顺差(以人民币计价),在这三对关系中,消费和净出口相对稳定(图一)。从1980年到现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消费的比重大致稳定在65%-70%之间,外贸顺差占净出口的比重虽然波动较大(部分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引起的),近来也大多稳定在80%-85%之间,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关系变化较大。

1980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以下简称投资和固定资本)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在1984年前,前者明显低于后者,这主要可能是由于“价格双轨制”造成的,固定资产的价格被人为压低。1985年到2002年间,价格改革使得前者占后者的比重基本稳定在95%-100%2003年以后,投资开始超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而且一直保持了快速上升的势头,到2008年前者为后者的137%

 

从总量上看,2008年投资总额17.2万亿元,而固定资本总额为12.6万亿,两者相差4.6万亿(图二)。从增量来看,2002年增加1.07元投资可以形成1元固定资本,而到了2007年和2008年,同样1元的固定资本分别需要1.79元和1.68元投资。

 

为什么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本急剧下降呢?投资是一个流量的概念,只要一个企业或个人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就计入该指标;而固定资本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必须是新创造的固定资产才能计入该指标。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在统计局网站上撰文指出,投资高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前者包括土地购置费、旧设备和旧建筑物购置费,而这些投资却不计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但是,如果考虑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也包括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不包括的投资活动,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更大。下面三个方面的支出计入固定资本但不在投资的统计范围只能:第一,城镇和农村非农户50万元以下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第二,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等无形生产资产方面的支出。第三,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屋销售收入和房屋建造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

 

由于国家统计局没有公布分项统计数据,很难具体估计土地购置费、旧设备和旧建筑物购置费的额度,上述三项不计入固定资本却计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投资活动的规模分别有多大也不得而知。

 

2007年的数据为例,或许可以粗略判断各个因素的规模。首先,土地购置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费为4873.2亿元;另有报道说,2007年全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约1.2万亿元,这部分计入固定资产投资但不计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如果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已经包括了房地产企业的土地购置费,那么,土地出让金占当年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差的37.6%

 

其次,旧设备和旧建筑物购置费。这部分几乎没有统计资料,从历史经验来看,其占比不应该会很大。上个世纪末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改革,显然是中国企业旧设备和旧建筑物转让最为频繁的时期,如果大量的投资是用来购置旧设备和建筑物,与其他时期相比,这一时期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的比例应该较高,即很大一部分投资被用于购买旧设备等却没有形成新的固定资本。但是,从图一可以看出,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之比仅在1998年略有上升,但也只有99.1%,其他大多数年份仍然保持了较低的水平。

 

第三,城镇和农村非农户50万元以下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该规模有多大,可以从私营企业和全国个体工商户的注册资本一窥端倪。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全国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为9.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8万亿;个体工商业注册资金7400亿元,比上年增加900亿元。假设新增注册资本(金)的四分之一用于50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即为5000亿元左右。

 

第四,矿藏勘探方面的投资和计算机软件支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地质勘查业”投资额为78.6亿元,或许可以将这一额度当作矿藏勘探方面的投资。2007年全国软件产品销售收入为1782.8亿元,扣除出口的102.4亿美元,国内消费软件约为1000亿元左右。这两项之后仍为1000亿元左右。

 

第五,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屋销售收入和房屋建造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一个比较接近的统计是全国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2007年,该总额为3275.4亿元。

 

以上的简单分析说明,近几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高比例难以完全由土地购置费、旧设备和旧建筑物的购置费来解释。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存在高估的可能;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低;最近几年来中国政府淘汰所谓落后产能的做法也摧毁了部分固定资本。

 

从上述第三至第五点的分析来看,2007年计入固定资本形成,但没有计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部分,大约有9000亿元左右。如果将这一部分从2007年的固定资本中剔除,2007年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比将从原来的130%上升到142%,增加1元固定资本所需的投资也将大大超过原来的1.79元。如果上面的分析成立,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其对GDP的贡献也同步上升。

 

在初步探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可以大致估算每个季度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以今年一季度为例,在2008年投资与固定资本比136%的基础上,如果假设今年该比例上升至142%,那么一季度28.8%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恰好可以带来24%左右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与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估计的数据基本吻合。这说明,随着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之间的差额今年将继续拉大。由此推断,如果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能够保持30%左右的增长,固定资本形成将增长25.4%

 

 

摘自《财经网》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00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58楼 邮编:200120
客服热线:400-820-5050 400-700-5588 公司网址:www.fsf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