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1日至5月15日 第278期

中国经济观察

 

没有外需的增长能多快?

 

在经过数年的外需繁荣之后,中国经济将走入没有外需的增长。据简单推算,200713%GDP增长中,外需的贡献大约在5个百分点左右,中国无外需的增长或能维持8%左右的增速。经验表明,投资拉动的快速增长,没有外需增长的配合难以持续

    

2009年很可能是一个没有外需增长的年份。由于外部经济的衰退,中国经济面临的无外需增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受“去杠杆化”的影响,即使外需有复苏,也很难回到危机前的水平,没有外需增长或低外需增长将是一种常态。那么,没有外需正的贡献,中国经济将能够实现多快的增长呢?

   

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了正的货物对外贸易顺差。1997年之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外贸顺差波动很大,但受益于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WTO 2004年开始到2008年的5年中,外贸顺差保持了持续上升的势头。按美元计价,2008年外贸顺差较2003年增长了10.6倍,年均增长63.3%;按人民币计价,则增长了8.8倍,年均增长57.8%。在支出法GDP中,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净出口余额,格局也基本相同。

  

从季度数据来看,美元计价的外贸顺差去年前两个季度分别出现了10.9%12.1%的负增长,这是2005年一季度以来的首次。外贸顺差的负增长主要不是因为出口下滑,而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快速攀升带来的进口激增,挤压了顺差空间。去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以来,贸易形势逆转,中国出口急剧放慢,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崩盘和国内需求的放慢使得进口跌幅远大于出口,结果外贸顺差屡创历史新高,去年最后一个季度顺差同比增长仍然保持在50%左右。

   

然而,今年一季度净出口负增长与货物出口负增长同时出现,是1999年二季度以来的第一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的0.2个百分点,说明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度上升,抵消了货物贸易顺差的好处,同时,一季度出口负增长是过去10年里没有出现过的,而当季19.7%的负增长更是1993年有统计数字以来所仅见。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数据与季度GDP增长之间存在着差距,但除非月度数据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否则外需冲击对工业生产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从月度数据来看,在内、外需的相互消长中,外需放慢是拉动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下滑的主要力量(图一)。在内需中,投资加速增长而消费保持基本稳定,工业生产更多地与出口增长的变动密切相关。出口负增长或随时间推移有所缓解,但受外需不振的影响,今年出口增长全年为负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稳中略升,中国投资加速增长增加进口需求,加上去年前低后高的顺差基数,今年外贸顺差负增长很难避免。

 

净出口与出口的负增长同步发生,对经济增长将产生双重影响。净出口的负增长意味着外需直接拖累了经济增长,而出口的负增长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构成冲击,导致产能闲置、企业破产和失业率上升,进一步拉低经济增长。

   

从净出口的直接影响来看,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正贡献主要出现在2005-2007年。据我们估计,净出口对GDP的直接贡献平均在2.5个百分点到3个百分点之间。以2007年为例,调整后的真实GDP增长为13%,净出口的贡献约在3个百分点以上,占GDP增长的四分之一。2008年,以人民币计算的货物对外贸易顺差仅增长了1%左右,即使考虑到服务贸易余额,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为零,当年GDP增长因此从前年的13%大幅放慢至9%。之所以放慢4个百分点,与国内需求放慢以及出口放慢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相关。

   

从出口的间接影响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今年一季度,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为6个百分点,消费4.3个百分点,净出口-0.2个百分点,如果没有库存急剧下降导致4个百分点的负贡献,经济增长大致可以维持在10%左右。这里的关键是要理解4个百分点的“去库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库存下降的负贡献很可能是出口放慢的结果,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形成的负外部效应,表现为企业需求消失和失业增加。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效应来自很多方面,包括边干边学(learning-by-doing)和增加投资、就业和消费等都有可能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支出法GDP中,整个90年代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仅为2.1%,但据估计,每10%的出口增长推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据此初步推算,90年代同期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长简单平均为26%,约推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考虑到当时净出口对GDP的直接贡献较小,出口对经济的大部分正贡献可能来自其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对出口的依赖进一步扩大,假设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变,我们仍然可以以上述估计推算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2007年和2008年出口增长分别为20.4%5.9%,由此可知2007年净出口和出口增长对GDP增长贡献共计约5个百分点,而2008年由于净出口增长几乎为零,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很可能降至0.5个百分点左右。与2007GDP增长的峰值相比,这4.5个百分点之差就可以使得2008GDP增长下滑至8.5%。由于出口增长放慢主要发生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出口对经济的间接影响或许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即使房地产等内需同期趋软,2008GDP增长仍然达到了9%

   

今年一季度,出口同比下降近20%,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为-0.2,如果出口的负贡献约为2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GDP增长应降低7个百分点以上至6%左右。这样的分析或许过于简单,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去库存化”的原因,企业对库存投资减少使得经济放慢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出口大幅度下降引起的。

   

根据前面的分析,没有外需增长的中国经济能多快呢?同样与2007年相比,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3个百分点,出口增长2个百分点,中国无外需增长的增速或可以达到8%左右。这也是中国经济2003年开始加速前,经济增长的潜力水平。

   

当然,无外需的经济增长超过8%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这主要靠内需特别是投资增长来支撑。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在网站上发表文章指出,今年一季度居民消费增长不到9%,政府消费只有8%左右,均低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的增长。这表明,即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居民消费占比在下降。但是,如果上述分析成立,15%的增长应该主要来自企业消费支出,在民营部门投资意愿仍然不足的情况下,企业消费应该主要来自国有企业。

   

过去的经验表明,每当经济放慢的时候,中国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提高。GDP增速放慢之后,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上升(图二)。这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投资增长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第二,投资增长之后都伴随着净出口的较快增长,只有这样,才能消化这之前经济特别是投资快速增长形成的新产能。中国加入WTO之后,使得外需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稳定中国经济的“蓄水池”了。

   

这次经济放慢起于外需衰退,通过投资快速增长稳定经济,或许仍然可以像过去一样起到稳定增长的作用,确保今年经济8%左右的增长。但是,如果投资形成的新产能没有后续外需复苏来消化,仅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快速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今年经济复苏过快,或增加以后经济向下调整的压力,经济复苏出现W型反复的可能性加大。

 

 

 

 

摘自《财经网》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00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58楼 邮编:200120
客服热线:400-820-5050 400-700-5588 公司网址:www.fsf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