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4日至5月8日 第277期

中国经济观察

 

全球流感:不确定性是经济的最大威胁

 

全球流感或许仍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大规模爆发的不确定性或推高投资者的避险情绪,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各国政府应该避免陷入“狼来了”的误区,通过有效控制流感患者的死亡率、流感传染的范围和持续的时间,降低流感对经济的不确定性

   

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存在着变种和第二波传染的可能性,其对全球和中国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现在下结论还为之过早。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分析流感可能会从哪几个方面对经济产生冲击。特别是,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流感对经济影响的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高传染性流感就像地震和金融危机一样不可预测。在很多时候,流感仍处在“狼来了”这一阶段。然而,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这样的不确定就像金融危机一样可能推高风险溢价要求,从而对全球可能复苏中的投资形成第二波打击。

 

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全球共发生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流感疫情。第一次是1918-1919 年的“西班牙流感”(也是甲型H1N1病毒),全球死亡人数在5000万以上,最高的估计达到一亿,是上个世纪以来疫情最为严重的一次。第二次是1957-1958年的“亚洲流感”(为甲型H2N2病毒),全球约100-200万人死亡;第三次是1968-1969年的“香港流感”(为甲型H3N2病毒),全球约有70万人死亡。

 

这三次全球流感的基本特点是受感染死亡人数多,持续时间一般在两年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明显。其中,尤以第一次流感的影响为最大,拖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之后的全球经济复苏。在这次流感中,美国死亡人数估计为67.5万人,GDP增长从1918年的9%,持续走低到了1921年的-2.3%,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与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前的最低水平(图一)。有研究表明,主要劳动力的丧失使导致了美国商业活动的衰败和经济放慢。同期,日本也有类似的影响,1918年经济增长为1%1920 年则下滑到了-6.2%,经济受冲击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一战时期。

 

图一还表明,1918-1919年流感对印度经济的影响更大于美国和日本。1918年印度GDP增长为-12.8%,在1919年反弹之后,1920年又下滑至-7.9%,均为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之外印度的最低经济增速。两位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教授和阿马迪亚?森教授都对印度农业受流感的影响进行过研究,他们发现,流感之后,印度农村劳动力的短缺使得其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明显上升。表面上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传染性疾病的了解和防疫制度的完善,全球传染性疾病导致大量患者死亡的概率在下降,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也明显下降。但是,据此推测未来或许过于乐观。在连续不断的较小的疫情背后,疫情大规模爆并导致数百万人死亡的可能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小规模的流感经常发生。禽流感不时威胁着人类,近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家禽由于可能感染禽流感而被宰杀。最近出现的猪流感(Swine Flu)或甲型H1N1 流感,也在1976年出现过。除此之外,1977年还出现过“俄罗斯流感”。2003年开始于中国的SARS, 时隐时现的手口足病,和隐而未发的艾滋病等,都有可能成为人类的潜在危险。

经济全球化也使得流感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各国经济面对流感更加脆弱。首先,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活动频繁,经济全球化或意味着疫情全球化。根据WTO 的统计,2008年全球贸易规模是60年前的271倍,是30年前的12.2倍,流感对贸易的冲击对贸易依赖国家的打击较大。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提高。传染性流感对旅游人数的影响最为明显,从而对服务业形成打击。目前美国服务业占私人部门GDP的比重超过了70%,而在60年前仅为50%左右;韩国、台湾地区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也都从早期的40-50%提高到现在的60-70%左右。

 

第三,全球气候变化,或成为流感传播的温床。根据对2003年中国SARS传播特点进行的分析表明,最适合SARS传播的气候条件为:(1)疫病流行月日均温度一般在5°C-22°C,月降水不超过90mm;(2)疫病爆发期日均温度一般在13°C-17°C;(3)疫病爆发前6-8天,一般出现气温日较差偏小、空气质量不好的天气①。

 

第四,现代交通工具、城市化及居住相对集中使得疫情传播速度加快。1918-1919年全球流感的传播部分是由于一战临近结束是军队的移动造成的,而现代交通工具和全球人口流动的加快,成为疫情跨国传播的便捷通道。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2008年全球入境国际旅客达到了9.24亿,比1995年的5.36亿增加了72%。按照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的估计,2009年旅行与旅游对全球GDP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将达到9.4%,与之相关的出口所得将达到全球总出口的10.9%

 

从中国应对SARS的经验来看,疫情持续的时间同样是考察其对经济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2003SARS 对中国经济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当年一季度,中国GDP首次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跃上两位数增长,SARS仅使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长略低于10%,之后走上了长达近6年的快速增长,直到2008年三季度,受全球经济危机的打击中国经济才又重新回到10%以下(图二)。如果仅考虑当季GDP同比增长,2003年一季度为10.8%,到二季度下降到7.9%,跌幅近3个百分点。SARS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之后政府采取的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中国加入WTO 之后能够充分享受全球经济的同比快速增长的好处。

 

然而,中国旅游业遭受的打击远大于实体经济。2003年二季度全国游客人数在一季度放慢的基础上同比大幅下滑了26.4%,并且将负增长保持到了年底。如果SARS 像以前的疫情那样持续两年时间,中国经济无疑会受到重创。

 

概括来说,流感对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流感患者的死亡率、流感传染的范围和持续的时间。如果假设甲型H1N1流感疫情被证明是与禽流感一样能够被有效地控制,对经济的影响将是有限的。由于技术进步、各国政府的及时预防和救治,特别是有2003年全球防治SARS的经验在前,患者死亡率、流感传染的范围大或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甲型流感爆发后市场的表现来看,投资者对各国政府处理疫情的能力保持了高度的信心。从42756收盘,亚洲、北美和欧洲主要股市股指分别平均上涨了8.8%8.1%5.7%,这对于饱受危机之苦的全球经济而言,暂时没有因为甲型流感爆发而雪上加霜。

 

然而,就像战争与瘟疫往往是孪生兄弟一样,全球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会否与同样是百年一遇的全球性流感共生,各国政府和投资者仍然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审慎应对。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在中国与全球经济复苏尚处在孕育阶段,流感的爆发会否放大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王铮等,2003,“全国‘非典’风险与分区分期防疫的可能性”。《科学新闻》,(11):31-32

 

 

 

摘自《财经网》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00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58楼 邮编:200120
客服热线:400-820-5050 400-700-5588 公司网址:www.fsf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