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观察
产业振兴在产业之外
中国外需衰退已经从工业化国家向新兴市场经济蔓延,需求不足或引发中国制造业危机。用电量的急剧下滑,表明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恶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重点应该在于创造一个适合并购重组的政策环境,并以消费振兴规划统领行业复苏
中国政府最近通过了纺织工业、轻工业、电子信息产业、运输物流业、汽车产业、船舶工业、装备制造业、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业、石化业的十大振兴规划,以提振中国受外需放慢的制造业。具体规划的细节还有待厘清,但可以预料的是,这些振兴规划旨在落实中国政府去年11 月初提出的“4 万亿”刺激经济计划。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制造业需求不足的形势更加严峻。从去年11 月以来,中国出口增长连续三个月负增长,今年1 月更录得了17.5%的负增长,与过去春节在1月年份的出口增速相比下降明显。相比之下,1 月出口到新兴市场的跌幅远大于中国到工业化国家的出口,构成了对中国出口的第二波冲击。中国出口到北美地区、欧盟和日本的降幅分别为9.6%、10.7%和17.5%,而出口到欧盟之外的其他欧洲地区、日本之外的其他亚洲地区和拉丁美洲的出口分别大幅下跌了38.5%、27.1%和21.6%,均显著深于17.5%的出口跌幅。从今年1 月新加坡和台湾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了29.1%和43.1%来看,新兴市场经济衰退可能还会持续。
如果说工业化国家首先面临的是金融危机,再发展为经济危机,在中国,由于对外需的高度依赖,将首先表现为制造业危机,进而影响金融行业的资产质量。
制造业需求不足的另一面是产能过剩。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企业调整幅度加快,产能过剩表现为产能闲置。电力消费需求的急速下滑显示,各行业产能闲置有加剧的趋势。2008 年,电力消费增速逐月放缓,四季度出现负增长。2008 年10 月以来,各月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2.2%、8.1%、8.3%和12.9%,四季度用电量同比下降7.1%。
2009 年1 月,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延续了08 年4 季度的供大于求的态势。据中电联的专家估计,扣除今年1 月春节停产及企业提前放假等因素,用电量下滑应在8%左右。其中,华北、华中、东北、西北电网的电力供过于求。分省来看,仅有贵州、西藏、新疆、湖南四省保持了用电需求的正增长。其中,贵州的超常规增长,应与去年1 月雪灾造成的基数偏低有关。用电量大幅下滑的省份,已经从西部省份蔓延至东南沿海。广东、浙江的用电量下滑均在20%以上。出口形势的恶化对电力供需的影响已经显现。
从行业用电量来看,去年1 月-10 月用电量下滑的“重灾区”包括纺织、化纤、造纸、橡胶和塑料、服装等中下游行业,增幅均在5%或以下。10 月以来,用电量放慢蔓延到了重工业等中上游行业,1 月用电量跌幅超过20%的行业包括有色金属、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等;与此同时,服务业用电量相对稳定(图一)。
如果用电量下降反映了企业产能闲置,产能闲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外需的萎缩。相对于去年1 月-10 月出口增长而言,今年1 月增幅下滑最明显的行业有黑色金属、化学原料及制品、有色金属、通用及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以及橡胶和塑料制品等,比去年10 月累计增长的跌幅均超过了40 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这些行业的用电量增幅均跌去了25 个百分点以上(图二)。即使考虑春节的因素,这些行业需求下降和用电量下降幅度之大,均超过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规模。
电力消费需求的变化与工业增加值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用电量的下跌幅度来看,今年1 月中国工业增加值很可能已经是负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与十大振兴规划相关的产业大都面临类似的产能过剩或闲置的问题。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透露,中国钢铁行业总体产能过剩。2008 年底钢产能达到6.6 亿吨左右,与实际粗钢产量比较,过剩炼钢产能达1.6 亿吨左右,占总产能近四分之一。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调查显示,到2008 年年底,国内船舶业持有的订单达20460 万载重吨。金融危机到来后,从去年四季度开始,船舶订单下降幅度非常大。中国船舶工业全年新船成交5818 万载重吨,其中四季度成交仅为261 万载重吨,且大部分为内河船。从10 月份开始,中国造船完工量大于新接订单量,五年多来手持订单按月统计首次出现连续下降。根据英国克拉克研究公司统计数据,2008 年世界新船成交2127 艘、1.5 亿载重吨,比2007 年分别下降55.3%和42.7%。第四季度,新船订单大幅萎缩,行情几乎处于停止状态,全球新船成交476 万载重吨,月均成交159 万载重吨,仅为前9 个月月均1600 万载重吨的十分之一。
2008 年9 月份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产业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国内石油消费需求不断萎缩。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 年1 月-9 月份,全国成品油表关消费量(即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比上年增长15%,10 月份仅增长1.9%,而到了11 月份,国内成品油表关消费量比上年下降8.1%,12 月份比上年下降8.6%,这是自2007 年3 月份以来首次负增长。消费需求的下降导致销售不畅,产品库存大量积压。截至到12 月底,全国成品油期末库存量达到1264.43 万吨,比上年增长了47.3%。
由于作为支柱的出口严重萎缩,电子信息产业进入明显的过剩。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依存度高达60%以上,按工信部的统计数据,2008 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收入6.9 万亿元,同比增长12.5%,而过去几年增速维持在20%以上,其中11 月和12 月分别负增长0.1%和2.4%。第四季度一般为产业的传统旺季,此时出现出口大幅下滑,属产能过剩的信号。
产能过剩源自国外还有国内两大消费市场快速萎缩,也与这些行业内在的周期性因素有关。多年高增长突然刹车,需求不足是产业振兴的主要障碍。在纺织、船舶、钢铁、石化等规划中,也规定了淘汰产能的内容,但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消化库存和过剩产能问题。事实上,在钢铁等竞争性领域依靠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多年来基本没有收到什么效果。更重要的是,很难将淘汰产能与产业振兴联系起来,因为产业振兴一般与新的增长机会联系在一起。
行业兼并重组是市场需求挤压的必然结果,可以在相对稳定投资、产能和就业的基础之上,提高行业的效率。但兼并重组应该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需要的不是政府的直接干预,而是一个有利于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
出台适当的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可以缓解企业面临的痛苦,为企业调整创造时间和空间。然而,在危机时期,决定企业去留的主要不是企业的利润而是现金流,除非政策支持的力度足够大,否则对处于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此外,金融支持也要防止过度投资,避免大规模制造新的产能。
产业振兴的重点最终应该落在创造需求上,而这主要在产业之外,甚至也在“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之外。换言之,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外,中国更需要一个消费振兴规划。
摘自《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