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观察
沪港通带来跨境监管新挑战
沪港通临近,不同市场机制下的跨境监管问题也随之迫近。短期看,注重政策实施的安全性、强化互通市场的监管是关键。
众所周知,内地和香港股票估值水平不同,交易机制也存在显著差异,这就极易出现监管套利问题,目前,沪港通更多强调的是属地化管理原则,即当投资者到了对方的市场,就应遵循对方市场的规章制度与交易习惯,同时享受对方市场监管机构的投资者保护。
但在日常监管方面,难以单纯定性只由沪或者港单独一方承担监管责任,譬如香港机构作为经济参与者进入内地,如果其资信状况出现恶化,港交所是否有义务把情况通报给上交所。
此外,跨境投资交易过程中,一旦出现如虚假陈述、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跨境违法违规行为时,双方如何推进跨境执法合作。当前两地的跨境执法框架仍是基于2007年双方签订的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其中提及,香港证监会可请求中国证监会协助在内地获取其调查所需的信息,被要求提供调查所需信息的人士,如拒绝遵从有关要求,中国证监会可寻求法院向其施加制裁。但由于该备忘录不具强制约束力,加之双方没有签署司法协助协定,所以,跨境监管执法行动最终成功与否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这些问题急需两地监管部门出台有关跨境监管的细化协作安排。可以预见,随着跨境投资交易活动增加,沪港通将出现新的监管问题,监管难度也将加大,可能会引发内地和香港证券市场统一监管的新要求,在两地监管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如何逐步统一监管标准,加强监管信息共享,在稽查执法方面互相提供支持和助力,都需要两地给出解决方案。
现实情况是,香港股市监管市场化程度较高,制度规则比较成熟,两地互联互通后,监管合作加强,势必形成对内地监管的倒逼机制,促使内地尝试更多的监管创新,改善监管方法,提高监管水平。
摘自《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