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观察
中国经济未来30年
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或许可以支持中国经济长期较快发展这样一个乐观预期。制造业整合是发挥企业在研发、市场营销、品牌运作和定价方面优势的必经之途,国内需求则是行业整合后中国制造业再上台阶的助推器,政策适时调整可以舒缓整合阵痛
2009 年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在过去的60 年中,首先实行了30 年的计划经济,然后花了30 年的时间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2007 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对改革开放30 年的一次全面检验。未来30 年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将是决定中国能否真正崛起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关键时期。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中国曾经是世界经济的超级大国。据估计,在1820 年前后,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曾经达到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图一)。然后,中国的农业文明被快速崛起的工业文明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到1950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不足5%。经过过去近60 年的发展,2003 年中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了13%。按照世界银行的资料,以市场名义汇率计算,中国GDP 占全球的比重1978 年是仅为1.8%,2003 年增加到4.4%,2007 年又提高到6%。从总量上看,2007 年中国GDP 仍然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
从历史经验看,一个经济体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时间不会太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美国同期的水平,它们是前苏联、联邦德国(西德)和日本。从10 年真实GDP 增长率的简单平均来看,前苏联和德国在上个世纪50 年代和60 年代保持了4%以上的增速,快于美国。日本平均4%以上的GDP 增长持续时间较长,从50 年代到80 年代,平均增速也快于美国。尽管在不同时期,都有人预测,这三大经济体的总量分别有可能超过美国,但最后都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最为成功的日本,按市场名义汇率计算的GDP 总量,2007 年也只有美国的32%左右。有关中国经济未来30 年的走势,也不可避免涉及对经济总量的预测。在这方面,乐观预测仍然占多数。经济学家麦迪逊(Angus Maddison)在他的专著《从长远观点看中国经济表现》一书中预测,按购买力平均计算的中国GDP 可能在2015 年就会超过美国。普华永道2008 年3 月发表的报告称,中国将于2025 年超越美国,问鼎全球最大经济体,到2050 年时中国GDP 将是美国的1.29 倍。不同的预测结果相差很大,但总体来看,未来30 年内,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然而,中国经济能否摆脱前几次世纪预言(即前苏联、联邦德国和日本可能从经济总量上赶超美国)失败的阴影,真正崛起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制造业的振兴和现代化是关键。在未来30 年里,中国制造业现代化的起点将从全面竞争迈向适度整合。
中国制造业整合的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需的收缩,二是生产成本的提高。我们通常用出口占GDP 的比重来描述一个经济的外向型程度,从趋势来看,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外向型程度的变化,但从总量来看,这一指标有可能高估了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这是因为,出口额反映了总收入概念,而GDP 则是增加值,前者明显大于后者。就制造业而言,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与工业销售收入之比,能够比较准确反映中国制造业的对外依存度。这一指标的月度数据表明,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在2004 年达到20%左右的峰值后,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到2008 年11月已降至16.5%,与2000 年时的水平相当。随着外需的放慢,这一指标还可能继续向下,对工业企业构成沉重的需求压力。
制造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来自竞争加剧和投入品价格的正常化。中国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在1998 年-2007 年间,中国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了5.8 倍,同时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也从1998 年的16.5 万家,增加到了2006 年的30.2 万家,几乎翻了一番。在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行业竞争明显加剧,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2008 年推出的能源价格改革,很可能是一系列投入品价格改革的开始,未来随着资源类产品(包括土地和其他大宗商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等,都可能导致工业企业成本的上升。
制造业整合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制造业逐步成熟的过程,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同时,制造业整合也可以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发挥企业在研发、市场营销和品牌运作等方面的优势,尤其重要的是,行业整合可以提高企业的定价能力,为企业发挥规模优势提供收益保障。
同样,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仍然会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未来30 年中,这些比较优势包括:(1)相对廉价的制造业人工成本。中国目前制造业的平均人工成本约为美国的5%,未来30 年里,人工成本仍然可能会在美国的25%(目前台湾的水平)至50%(目前韩国的水平)之间。(2)在中低端制造业中,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可能是全球最长的,这是中国企业自我研发的最大优势。最近有调查显示,尽管中国制造业的外向型程度很高,但中国有60%的制造业并不依靠海外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而生产,高于德国的53%和印度的33%。(3)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消费需求的提升可以支持未来很长时间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的大国,离全球制造业中心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联合国的统计,2005 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8%,较1995 年的4.2%有明显的成长,但同期按市场名义汇率计算的中国GDP 占全球的比重从2.5%提高到5%。这说明,经济全球化以后,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明显,但制造业的相对比重并没有明显上升。
因此,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需求低迷可能是短暂的。一些企业被迫倒闭的时候,另外一些企业将利用这次机会迅速成长起来。从现在到一些中国竞争性行业的制造业企业进入全球500 强的时候,将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很有可能在未来3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发生。
中国制造业同样也将经历一个从面向国外市场,到面向国内市场的转变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内需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此外,当人均GDP 接近3000 美元的关键时期,中国也需要从以制造业发展为主,转变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并举。最后,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也是经济实现从投资为主向消费为主的转变的最佳时期,这一转变可以为制造业创造更多的需求空间。
中国未来30 年经济发展的路径或许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但现有的经验可以作为判断未来路径的参考。如果能够超越巴西和马来西亚路径,争取向韩国和台湾地区路径靠拢,中国就有可能在30 年里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图二)。
摘自《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