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5日至1月9日 第261期

中国经济观察

 

弱外需、“强”内需下的政策选择

 

在经济不确定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惜贷倾向明显,货币政策放松对经济的提振效果有限,货币政策只有结合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经过30 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增长的“大国效应”逐步显现出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们卖什么,什么便宜;我们买什么,什么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相对于中国经济的总量而言,外需增长将不再是无限的,即外需增长的速度很难继续支持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其二,投入品的价格将不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因变量,是产量的函数。

 

换句话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际大宗价格变化,经济增长越快,以大宗商品为代表的投入品价格的上涨也就越快,这是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的所谓“中国因素”。

 

从这种意义上说,即使没有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下调,中国出口增长也还会遇到瓶颈,外部冲击和内部政策调整只不过是将这一过程提前了。同样地,排除市场投机的因素,如果没有美国经济放慢,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可能会比目前我们看到的更高。这两者的变化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成为中国增长放慢的原因。如果全球经济在经历了放慢或衰退之后能够快速复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从高位回落,或许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困难会有所缓解,但这样的经济增长反弹很可能是暂时的,数量增长的“天花板”已经或正在形成。

 

今年8 月中国外贸顺差创下了287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但这主要获益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进口额增速大幅滑落。相反,出口增速下滑明显,8 月同比仅上升21%,前八个月累计增长22.4%。最近欧洲、日本经济局势恶化,可能开始蔓延至过去一直增长强劲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对欧洲和日本的出口增速下滑明显,对俄罗斯、巴西、印度等的出口增幅开始显著放慢。

 

美国老牌投资银行的凋零或许意味着美国次贷危机在短期之内难以见底,有可能进一步拖累全球经济。如果希望美国经济复苏来纾缓外需的疲态,或许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雷曼兄弟于周末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有可能收购美林证券,会不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不会进一步危机经济的基本面,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外部经济放慢甚至衰退持续两、三年,中国短期内的经济增长惟有靠内需推动。

 

短期来看,中国国内消费增长强劲。今年8 月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上涨18.3%,创历史新高。由于数据限制,难以具体分析目前消费增长的主要热点,但奥运会的举办、汶川大地震及救灾工作以及一些企业内销增加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消费。消费在今年前八个月显示出逐月提速的趋势,这部分抵消了出口的疲软态势(图一)。

目前的弱消费、“强”内需符合结构调整方向,如果能够保持这样一个态势,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将有显著的提高。然而,未来中国消费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使得“强”内需缺乏可持续的动力。房地产和汽车相关的投资和消费增幅持续下跌,而这两个方面恰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图二)。长期来看,如果外部经济继续恶化,外需不足严重影响中国出口,那么与出口相关的投资也将受到拖累。此外,工业产出继续放慢,企业停产或倒闭带来的失业增加或收入下降,也会导致消费走弱。

 

“强”内需不强的一个结果是,现有的国内需求还不能有效消化现有的产能,工业产出增加明显放慢。由于需求不旺,抑制了企业化解生产成本上升的能力。尽管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通过调节产能的方式避免产能过剩,但中小企业投资的下降很可能会向中上游企业传递,导致大中型企业的需求不足,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趋势将会逐渐显现出来。

在外向型经济的政策框架下,政府通过压低投入品价格的方式实现利润向企业倾斜,通过壮大国有企业和高税收实现财富向国家倾斜。在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时代,收入和财富的适当集中,有利于企业和国家增加投资,并通过投资和出口实现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的结果则是国富而民不强。

 

然而,内向型经济的发展却需要藏富于民,只有居民的消费需求得到了充分释放,才能支持投资增长和解决就业,最终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因此,从根本上扭转上述政策框架,刺激国内消费,需要实现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

 

进一步做强内需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可持续的核心,其根本动力在于提高国内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这需要实现政策的根本性转变,即从支持外向型经济向支持内向型经济转变。中国政府早已认识到了政策转变的重要性,早先提出的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财政政策向民生问题倾斜等都是很具针对性的重大政策转变。只不过这样的转变在过去并不迫切,而现在转变的压力已经逐渐显性化,需要出台可操作的政策措施。

 

适当放松货币政策,有助于缓解企业的流动性压力,但由于中国消费者的杠杆消费有限,减息更多的是刺激生产而非消费。8 月的数据表明,尽管央行放松了信贷额度控制,但银行贷款没有明显提速。在经济不确定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惜贷倾向明显,货币政策放松对经济的提振效果有限,货币政策只有结合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从政府政策的角度来看,需要提出一个“扩大内需,全面推动结构转型”的中期规划,以明确市场预期,增强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这一规划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四个基本内容:价格正常化,财政支持,通胀目标和就业目标。

 

——价格正常化包括主要投入品的价格逐步向市场回归,这是结构转型的基础。只有价格正常化,才能逐步引导资源向有利于结构转型的方向配置。从短期来看,提高粮价是首选,这可以在短期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对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消费需求。

 

——财政支持是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降低税负、减少财政支出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三个部分。减税包括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税负,既帮助企业缓解财务困难,又能够通过增加需求的方式形成新的增长点。

 

——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适当提高通胀的目标,可以为政策转变创造必要的空间。

 

——实现充分就业既要确保现有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也要允许通过消费增长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摘自《财经网》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00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58楼 邮编:200120
客服热线:400-820-5050 400-700-5588 公司网址:www.fsf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