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观察
出口放慢对就业影响几何?
我们的估计发现,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拉动工业企业就业0.3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出口的大幅放慢,可能导致工业企业约230 万人的失业。投资与就业增长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刺激投资很难弥补因出口放慢引发的就业损失。
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逻辑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增加出口来推动投资和经济增长,通过经济增长来创造就业。从这个角度来看,迄今为止,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成功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90 年以来中国农村就业基本稳定在4.8-4.9 亿之间,而农村就业占比从1990 年的73.7%稳步下降至2007 年的61.9%。1990 年-2007 年之间增加的1.2 亿就业中,几乎全部来自城镇就业,城镇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而且,每年城镇就业吸纳的劳动力也呈上升的趋势,1991 年-1995 年间年均增量约在400 万人左右。1996 年以来,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保持在800-1000 万人左右,2007 年更达到了1040 万的高峰。
2007 年以出口额与名义GDP 计算的出口依存度已经高达37.5%,而同年以工业产值为基数计算的出口依存度为23.1%,由于出口额与工业产值的可比性更高,后者更能确切地反映外贸依存度的实际水平。假设内销和出口工业企业的劳动力密集程度基本相当,以23.1%与工业企业就业人数之积可以大致反映直接在出口企业就业的人数,即1770 万人。
出口企业直接吸纳的劳动力数量似乎不大,但间接拉动的就业数量相当可观。最近的研究表明,1997 年-2002 年间出口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大约为三分之一,解决了约250 万人的就业问题。而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日前在广交会上表示,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 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 万-20 万人的就业。我们的初步研究也表明,最近八年中,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将增加0.3 个百分点,即23万人。
上述结果是在最近10 年来出口与就业之间关系有所弱化的基础上得出的。从图一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的前20 年里,出口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关系非常紧密。出口增长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快速恢复,但城镇就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我们去年年底的调查也发现,沿海出口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2005 年-2007 年间,被调查出口企业的就业增长率分别为28.3%、20.2%和11%。
导致出口与就业增长关系弱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出口企业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重工业在出口中的份额明显提高,以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为例,其占整个出口的比重从1993 年的不到20%大幅度提升到了2003 年以后的40%以上,在这之后一直稳定在40%-50%之间。二是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提高,同样多的出口所需的劳动力数量较少。在过去十年中,国有企业占出口的比重快速下降,从上个世纪末的50%以上滑落到目前18%左右。同等条件下,非国有企业用工效率高于国有企业,竞争和技术进步也是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由于外部经济放慢,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已经从去年的19.7%放慢到了今年前三季度的11.1%。如果全年保持同等降幅,按照我们的计算,就业增长可能下降约3 个百分点,约为去年工业企业就业增幅6.4%的一半。如果年初工业企业按照今年20%的出口增长预期安排生产和就业,全年可能有约230 万人的失业。
出口增长的放慢,特别是企业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很可能使得包括出口企业在内的很多企业减少投资、闲置产能,导致更多的失业或隐性失业。特别是,在出口企业面临需求下降的压力下,很可能通过提高内部效率和技术升级的方式节约人工。
已经或即将倒闭的中小企业所聘用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农民工失业是这次经济放慢的一个主要特点,这区别于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大量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农业部今年8 月提供的数据是,2007 年我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1.26 亿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5 亿人,扣除重复计算部分,2007 年农民工达到2.26 亿人。同时,2007 年底全国约有550 万家私营企业,就业人数7000 万人以上。如果出口放慢对整个经济就业的影响放大两倍,就可能有约700 万人失去工作,约占私营企业就业人数的十分之一,占全部农民工的3%。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已经或将进入衰退。今年第104 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比上届下降17.5%;从9 月23 日以来的两个月时间里,人民币相对于美元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但人民币相对于欧元却大幅升值了15.7%。根据BIS 计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也从9 月的108.32,升值到了10 月的112.1。这都预示着,明年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长可能会继续放缓,甚至不排除出现零增长的可能性。如果属实,明年出口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将降为零,因此会有约460 万新增就业人口找不到工作。
最近中国政府推出的“4 万亿”救经济方案,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连续三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或许对于缓解出口企业面临的需求压力有一定助益。然而,由于救经济方案主要以拉动投资为主,对出口增长和提高出口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的直接影响有限。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或许会稍有放慢,甚至不排除局部贬值的可能性,但净出口屡创新高和外汇储备继续上升,阻止了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可能性。
解决目前就业问题,端视以投资拉动为核心的救经济方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抵消由于出口放慢带来的就业损失。由于利率管制和偏低的资金成本,大规模的投资往往替代了就业而不是创造就业。从图二的可以看出,城镇固定资产与城镇就业增速基本上呈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并没有随着国有企业投资占整个投资比重的下降而有所改变,这是因为,尽管非国有企业配置资源的效率可能较高,但受低资金成本的价格信号驱使,私营企业投资也存在着明显的重化工业倾向。
从增加就业的角度来看,除了逐步消除资金成本的扭曲之外,最为有效的仍然是刺激国内消费,这些措施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一致的。在目前国内消费水平总体较低的情况下,消费增长意味着对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需求的增加,可以减轻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企业的需求约束,引导企业向轻工业倾斜。此外,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既是未来消费的新增长点,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途径。随着出口的放慢,发展服务业的迫切性将越来越明显。
摘自《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