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观察
“救经济”应防结构不匹配
政府在未来两年4 万亿元的“救经济”措施,有可能实现明年经济增速“保8”。但已经公布的十点计划中,刺激内需的重点仍在投资,这对重工业和国有企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对轻工业和私营企业。“重消费”应该成为下一步“救经济”的重点。
中国政府上周末出台的4 万亿元“救经济”计划,或意在明年“保8”。这一计划能够部分缓解目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需求滑坡,降低经济继续下行的风险。但是,政府计划刺激内需的重点与实体经济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不匹配,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在经济“保8”的同时,出口企业很难感受到“救经济”政策的暖意。
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加速下滑,特别是工业增加值出现了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慢增长”。10 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减至8.2%,增幅只及6 月的一半,如果不考虑季节性的影响(即不考虑1、2 月由于春节带来的波动),这一增长速度是2001 年以来的新低。
工业增加值的失速是内外需双重回落的结果。从外需来看,按照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长在最近几年来已经出现了逐步放慢的趋势,重工业出口从2004 年44.2%的同比增长回落到了去年的22.1%,轻工业的出口增长同期也从21%降至15%(图一)。这一方面是出于基数效应,另一方面是人民币升值、平衡贸易的结果,总体上来看增幅放慢是健康的,也是意料之中的。
今年以来外部经济明显放慢导致的外需不足,加剧了中国出口的调整。今年1 月-9月重工业出口增长15.4%,较去年放慢了4.7 个百分点,是2005 年以来放慢幅度最大的。更为重要的是,轻工业出口增长从去年的15%深跌到了今年前九个月的1.8%。尽管出口额中,重工业产品的出口约占2007 年全部出口的70%,这一比例与工业增加值的比例相似,但从企业数量和就业人数而言,轻工业的影响面更大。
从内需来看,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出现了同步快速下滑,而且重工业增加值的下滑速度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从去年最高时的20%和今年二季度的17%左右走低至今年9 月的11.5%,10 月的数字还没有公布,可以确定的是会更低(图二)。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增加值也同步下滑,但降幅较小,从今年二季度的13%左右放慢为9 月的11.2%。
重工业增加值相对于轻工业快速下降,主要原因可能包括:第一,重工业产品直接出口放慢;第二,轻工业出口下降导致对重工业产品特别是中间产品需求下降;第三,非贸易内需下降,例如,房地产市场调整减少了对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10 月同比增速只有11%,是2000 年以来倒数第四的增长水平。
最近官方透露的数据显示,在从现在到2010年底预期增加的4 万亿元投资规模中,中央的投资安排可达11800 亿元。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央政府资金的投向决定了未来两年刺激经济的重点,也是这两年里经济的新增长点。
然而,根据已经公布的十点刺激内需计划,大部分仍然以基础设施即投资建设为主。这十点计划中的七点半主要跟投资相关,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其他三点中,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刺激消费直接相关,而且保障性住房建设本身也兼具拉动投资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府的十点“救经济”措施对重工业和国有企业而言是阳光,却很难为轻工业和私营企业遮风挡雨,结果很可能加剧中国的重化工业倾向。如果以“重投资”来应对目前经济中的“弱轻工业”,就有可能造成结构上的不匹配。投资对上游产业,也就是重工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强于轻工业。重工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稳定居民收入,从而稳定消费,间接支持轻工业。
国有企业很可能成为这次“救经济”计划的最大收益者。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铁路,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将对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行业的需求有较强的拉动,也能支持对能源行业的需求。但是,这些行业仍然以国有企业垄断为主,对私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很难产生有效需求。
对基础设施行业的巨额投资也会惠及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这些金融企业同样由国有企业主导。刺激经济计划所需的大约4 万亿元投资中,地方政府和企业需要筹集大约3 万亿,由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减少,不得不更多地依靠银行融资。在目前存贷比只有65%的情况下,银行也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融资需求。由于利率管制,银行业利差有保障,银行业贷款的较快增长能够支持银行业利润的稳定增长。同时,在企业破产风险升高的情势下,银行对政府项目和大项目的支持有可能挤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出口企业的贷款。
为解决一些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不足问题,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已经是保险公司的一些重要理财业务。可以预料,在这次4 万亿的投资中,保险公司很可能会积极参与其中,并获得相对“独占”的稳定收益。
对出口企业而言,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未来需求增长的信心。外需不足很难在短期内消除,世界银行最近发布的预测称,2009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1%,而该机构今年6 月的预测是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的预测相对乐观,但明年全球经济增长也只有2.2%,比10 月的预测低了0.8 个百分点,也不及去年全球5%的增长的一半,并且该机构对整个发达国家明年的预测从原来的0.5%下调为-0.3%,预示着发达国家明年整体将进入衰退,中国企业依靠出口自救的前景并不明朗。
在内需方面,出口企业同样面临需求不振的局面。10 月数据显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3.1%、18.7%和19.4%,比前三季度的增长率分别下降了10.2、7.2 和9.2 个百分点。
因此,只有当这次刺激经济的计划能够同时注重消费时,才能起到“出口替代”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缓解目前出口企业面临的需求约束。或者至少在政策设计上,“重投资”应与“重消费”并举,前者可以稳定经济增长,后者可以缓解出口企业面临的需求压力,也减轻由于企业倒闭潮带来的就业压力。真正意义上刺激消费,需要允许市场发挥对农产品价格的主导权,确保失业回流的农民工的收入和消费稳定;另外,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让利于民,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减免购房者利息支出的所得税。
即使如此,政府“救经济”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平衡,只能部分缓解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内外需双重挤压。对大多数出口企业而言,惟有利用政府“救经济”的契机,实现企业从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才能拓宽生存的空间。
摘自《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