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观察
四季度GDP 走向
根据生产法GDP 测算,受工业增加值可能反弹的影响,第四季度GDP 增长有可能略高于第三季度,但全年经济可能会出现2003 年以来的首次个位数增长。如果政策不能有效刺激需求,将有更多企业破产。
中国这一轮的经济放缓始于2007 年下半年。判断今年第四季度经济的走向,需要
探讨中国经济放慢的机制。
中国在2001 年底加入WTO 之后,经济增长到2007 年第二季度达到了12.6%的峰值。随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净出口增幅大幅度放缓,GDP 增速在此后的五个季度里连续放慢,到今年第三季度减慢到9%。但是,如果净出口减速是经济下行的主要拉力,那么,在今年一二两个季度连续负增长(净出口以人民币计价分别同比放慢-18.2%和-20.3%)以后,第三季度同比为3%的正增长,这种趋势与前三个季度10.6%、10.1%和9%的GDP 增长似乎并不完全一致。
与此同时,GDP 增长的另外两个主要引擎在今年也呈逐季加速的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在简单扣除CPI 的影响之后,前三季度的增长分别为12.6%、14.4%和18%,虽然社会商品零售额并不完全代表消费,但其快速上升的趋势应该与消费增长一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扣除PPI 之后,同样略有加速的趋势,分别为18.4%、18.4%和19%。
综合以上分析,今年第三季度真实GDP 的增长应该快于前两个季度,或者至少不会出现国家统计局公布那样的放慢幅度。这里有两种可能,如果第三季度数据属实,则前两个季度的增长速度有高估的可能,或者如果前两个季度的数据属实,则第三季度的数据有低估的可能。
出现GDP 分类指标与GDP 本身增长速度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按照生产法计算的GDP,而我们前面讨论的净出口、消费和投资属支出法GDP 的范畴。当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时候,这两种测算方法的差距有可能扩大。
事实上,按生产法计算的真实GDP 的增长速度与工业增加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而与消费等支出法GDP 分类指标并不完全吻合(图一)。GDP 增长主要由工业产出增加值决定,这是生产法GDP 的核心。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快速增长,在扣除物价因素之后,其增速从去年以来大约12%加快到了最近两个月的18%左右,考虑到消费占GDP 约35%左右,6 个百分点的提速应该对真实GDP 产生约2 个百分点的拉动作用,但实际上,消费对GDP 增长数据没有任何看得见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业增加值增长的快慢将决定四季度GDP 增长的速度。这次工业增加值的快速放慢可能是由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非经济性因素的冲击和出口增速的变动。具体影响如下:
——从去年年底开始,央行采取了偏紧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利率提高和信贷控制导致一部分产能闲置,是工业增加值放慢的原因之一。
——今年年初的雪灾、5 月的汶川大地震和8 月的北京奥运会都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特别是物品的运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限制了一些企业产能的发挥。奥运会以后发生的“毒牛奶”事件也对食品相关行业的生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对生产法GDP 而言,短期内影响GDP 增长的主要不是净出口而是出口本身。去年开始的出口放慢挤压了企业的利润,迫使一些企业压缩生产计划,一些中小企业歇业甚至倒闭。统计数据表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明显受制于出口放慢。外需疲弱放慢了中国出口的步伐,中国出口数量在今年6 月和8 月分别出现了个位数的增长,9月虽略有反弹,但13.6%的增长仍远低于去年20%以上的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快速增长,显然不能改变工业增加值总体下行的趋势(图二)。
工业产品库存增长是衡量产能过剩的一个指标。根据对33 种产品库存增长的统计,按照简单算术平均计算的库存增长在今年5 月前基本保持20%上下的水平,但到5月升至23.6%,到8 月更攀升至28%。上升幅度较大的前10 种产品(如金属制品、化工原料等)的平均库存增长更从今年1、2 月的22.9%急升到5 月的31.8%和8 月的44.6%。
从企业类型来看,产品库存增长较快的主要是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生产为主的上游,而竞争较激烈的中下游行业的库存增长没有明显的改变,如纺织服装业的库存增长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呈稳步下降的趋势。这或许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快速增长消化了一部分消费品行业的产能,但没有改变总需求放慢的格局,上游行业产能过剩压力加大;另一方面,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大多为非国有企业,受信贷控制和银行惜贷的影响较大,产能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能力,而且一些中小企业的歇业和倒闭也搁置了部分产能。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全面放松、非经济因素影响的逐渐淡化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度回落,四季度工业生产从总体上看有加快的可能。央行在六周之内三次减息,降低了一些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财务负担,投入品价格的下降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有所增长,工业企业增加生产的积极性提高。
不利的因素是,四季度出口增长有可能因外需进一步萎缩而放慢,抵消由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为出口企业带来的好处。欧美市场占中国出口市场的40%左右,这两个主要经济体的放慢甚至进入衰退,加上今年以来人民币对欧元的大幅度升值,出口总体下行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出口增长对工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减速,有可能增加竞争性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有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倒闭。尽管由于进口的快速下降,四季度净出口仍有可能保持正增长,使得今年全年净出口保持零增长甚至略微正的增长,但对消化企业产能的效果有限。
从内需来看,国家鼓励投资的政策可能要到明年才能见效,而居民消费疲态已现。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放慢,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产生了负面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增长12.9%,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近10 个百分点。这表明,现有消费增长中,由政府主导的消费占主要地位,如果居民消费没有明显改善,国内消费增长下行不可避免。
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有可能在三季度的基础上反弹,从而带动GDP 走高,反弹的高度取决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但下行风险不可忽视。只要四季度GDP 能够保持9%或略高的增长,2008 年GDP 增长速度仍然可能达到9.5%以上的较快增长。即便如此,今年也将是2003 年以来首次出现个位数的增长。
摘自:《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