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观察
中国国务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
消费企稳回升或成软着陆重要支撑
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度高企,相应的消费对于GDP增长的贡献和拉动趋弱。但是结合周期性因素和趋势性因素,我们认为未来消费将平稳增长并替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下半年三大因素的改善将有利于消费增速的企稳回升,原因在于:
第一、汽车消费向常态化回归带动汽车消费回升;
第二、CPI6月之后逐步回落有利于减轻通胀对于消费的挤压;
第三、在货币政策总量紧缩的背景下,财政政策的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消费生成。
自去年年底以来,非食品CPI持续上涨并达到10年来的历史高位,其对消费的挤出效应已经有所显现。在货币紧缩政策干预下,CPI预计将在3季度触顶回落,这将减轻通胀高企对于消费的挤出效应,相应的消费会出现小幅反弹。
同时,上半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上升的滞后效应将在下半年显现,从而部分抵消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下滑的影响,有利于消费增速反弹。
从中短期来看,通胀在3季度高位回落将促进必需消费品增速回升;由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高于城镇居民,相比于高端非耐用消费品,低端耐用消费品和必需消费品消费增速将加快。
从长期趋势来看,刘易斯拐点越过和人口结构变化将加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未来社会消费的推动力可能面临从城市向农村的逐步切换,而农村居民收入持续上升将在中长期提高消费增速。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构成中,汽车和石油及制品占据了50%以上的份额,因此判断汽车消费的走势,对于判断未来消费品零售的走势也至关重要。
虽然限购政策等对汽车需求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日本地震所带来的供给端影响更为严重,在日本地震的负面影响逐渐被消化后,汽车产销有望回升。
自2010年以来,经济危机后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导致了汽车销量的大幅上升,伴随着经济和政策逐步回归常态,汽车销量也应该向常态回归,由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对于汽车的需求也远未饱和,对比过去近10年的汽车销量增长,我们认为20%左右的平均增速可以达到。
税收政策的调整将会利好消费。
1)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案将于9月1日起施行,中低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将减轻。由于中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减税有利于进一步刺激他们增加消费。
2)四万亿农田水利建设逐渐加速将减轻农业生产风险,有利于稳定粮食价格和产量,减少农民收入的波动,并带动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增加。
3)奢侈品关税有望进一步下调,将利好国内高端消费品消费。
这一系列的税收财政政策将进一步扩大内需,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风险。
最终,从周期性因素来看,2008年之后的刺激政策接近尾声,随着开工项目的逐渐完工,投资不可能继续维持2009年以后的高速增长;从趋势性因素来看,越过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拐点后,劳动力成本提高导致收入分配从资本向劳动转移;老龄化加速导致储蓄下降,这些变化将使得消费逐渐替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未来经济的增长动力正面临切换。
摘自:《重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