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观察
汇丰银行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屈宏斌
货币政策起效 数量紧缩仍需继续
央行公布的1月货币供应量及新增信贷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新增人民币贷款1.04万亿,尽管略低于市场预计的1.2万亿,但仍高于该月份的长期平均水平(9700亿),信贷增速同比从之前的19.9%略放缓至1月底的18.5%,去年基数较高也是一个因素。尽管超过一万亿的新增贷款增量仍然不低,相对于商业银行年初强烈的贷款冲动而言,紧缩政策的效果有目共睹。其中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居民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增速也有所放缓。广义货币供应M2增速从12月的19.8%减速至17.2%,表明之前出台的一系列数量紧缩和加息的政策措施效果开始显现。与此同时,受基数效应影响,货币供应M1增速也从去年12月的21.2%放慢至两年来的低点13.6%。
1月名义CPI同比上升4.9%,也低于之前市场预期的5.2-5.4%区间,主要原因在于食品价格涨幅趋缓,食品价格1月环比增长2.8%,略低于前几个月平均3%的环比增幅。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消费物价指数(CPI)权重调整一方面下调了食品价格的权重,从之前的接近33%下调至30%,另一方面上调了居住类价格的权重4.2个百分点,其余六大类消费品价格权重均有或多或少的下调,调整旨在反映居民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就总体而言,CPI权重调整对于名义通胀水平的影响接近中性——根据统计局所公布的权重调整前后1月名义CPI数据,差别仅为不到0.03个百分点。
上游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继续上升,1月同比增长6.6%创下08年10月以来新高。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从12月的6.9%攀升至7.5%,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指数也同比增长了3.8%,也创两年多以来新高。
1月进口同比增长51%,远高于市场预期,季调后的月环比增速增长了10.8%,较12月的3%明显加快,一方面有交易集中在春节前进行的短期因素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国内需求仍然旺盛的拉动。出口增长也好于预期,1月同比增长37.7%,其中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增长了44%,是主要推动力量。对美、欧、日出口增长也从12月的17.4%加快至1月的30.2%。近期数据也显示,新一轮财政刺激政策出台后美国消费需求回暖明显,欧洲主要经济体法国和德国的消费在之前就已经进入复苏通道,外部需求的回升已经体现在近几个月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中新出口订单指数的加速上。
前瞻地看,今年年初北方的大旱以及南方的雨雪等极端天气所带来的供给面冲击可能继续推动小麦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并加剧通胀预期的进一步上行。而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继续推进,美欧经济基本面数据回暖,可能继续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构成支撑,外围的输入通胀压力也未稍有缓解。进口价格仍继续上行,其中铁矿石进口价格1月同比上涨了66%,显示对国内上游工业生产者价格成本压力加大。内需不弱外需继续走强的背景下,通胀压力仍是主要的政策焦点。
鉴于目前18.5%的信贷增速仍然高于长期15-16%的趋势水平,货币供应量增速也仍然高于央行所确定的16%的年度目标。前期出台的紧缩政策见效,市场流动性有所收紧的基础上,尽管近日内再次上调准备金率的必要性有所下降,数量型紧缩政策仍有必要继续。
摘自:《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