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日至11月6日 第300期

基金经理札记

 

收益增长&大盘精选  基金经理冯刚 邵喆阳 

 

向左走,向右走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一部漫画很火,叫《向左走,向右走》;后来漫画被拍成电影,电影的同名主题曲曲调优美、择词达意,我至今还记得里面的一段歌词:在相遇的城市迷失之前/寻找一张似曾相识的脸/握在手中的风筝断了线/一条路就能让两个人刹那之间命运都改变。我想漫画、电影、歌曲能够深受大众的欢迎,无非它们能够在特定方面艺术的展示人们生活中的片段。为什么“一条路就能让两个人刹那之间命运都改变”呢?无非是我们经常面临“向左走,向右走”的选择。

 

时至094季度,关于宏观经济的好消息接踵而来。国家统计局1022日公布,三季度GDP同比增长8.9%,显然全年“保八”已毫无悬念。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反弹态势也趋于明朗: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先后恢复正增长,企业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企业家信心与消费信心都逐渐恢复,金融市场重现活力,全球股市强劲反弹。种种迹象让我们相信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但我们似乎又来到了一个关系未来的重大关口,“向左走,向右走”,结果可能天差地别。

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势或者政策选择,目前主流观点有两种。前者多坚持世界经济处于触底回升的关键时刻中国经济虽率先复苏但基础并不牢固,目前还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宽松经济政策。而后者多认为,目前经济整体已经复苏,政策着眼点应从短期刺激转向长期结构调整,更要防范通货膨胀,政府应当适时退出各类刺激计划。本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将“调整经济结构”置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之间,意味深长。可见,当下政府在政策方向的选择上也面临抉择。

 

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方向前做出抉择总是艰难的。我们不妨跳出中国看中国,以一个更宽更广的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纵观海外诸经济体现状,原先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基础已不复存在,在可见的将来,不可能很快恢复至危机前水平。由此,长期停留在口头或纸面的结构调整战略,已经到了非落实不可的时刻。如果继续依靠大幅发放信贷,宽松财政投入,寄望危机结束后国内外需求会重新消化那些过剩而落后的产能,是完全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打破垄断、开放民间投资、鼓励消费、刺激内需的政策安排与制度改革,各种要素市场化,才是中国经济长治久安之计。

 

说到这里前面的争论似乎有了一边倒的答案,我们面临的方向选择也很容易。现实也并不如此。

 

首先,尽管包括中国在内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现明显复苏迹象,但是,复苏主要源自各国货币财政政策的刺激,各自都还无暇顾及长远的结构调整,而且时至今日,我们也看到有可预见的新经济增长点出现,所有说复苏的基础不牢靠,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如果刺激政策退出过急,复苏仍有夭折的可能。

 

其次,明年的宏观政策将有很明显的被动性。今年信贷的高增长,特别是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的迅速提高,而信贷的投向多为与政府投资密切相关,无论是因为项目的建设周期还是来自政府的压力,都使得未来信贷增长难以快速下降。而且,如退出操之过急,大量项目将被迫,前期发放的贷款变成不良,危害的还是经济本身。

 

如此一来,“向左走,向右走”又变得难以起步了,其实不然。经济政策的转变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一定要用“向左走,向右走”来明晰政策取向,那笔者的建议则可以描述为“选择方向,缓步走”

 

首先,应当明确,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依靠结构调整,必须依靠启动内需和技术创新,所以救急的政策应逐步从超常刺激的水平向正常刺激水平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暂时还要强调,但“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应被更加重视,而其中的“管理通胀预期”属于第一步,即真正将货币政策从“极度宽松”向“适度宽松”回归。

 

重要的第二步,在确保经济平稳增长之后,政策退出必然需要与结构调整相配合,以便培育新的增长点。在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既可以通过科技创新,也可以是启动内需,政府的腾挪空间不小。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将不断面临“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之间的微妙平衡,不断的考验政府、民众的智慧与耐心。

 

回到我们的投资活动,股市一定是和宏观经济状况息息相关的,在中国它还极大的受到经济政策方向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投资者在现在这个时点同样面临“向左走,向右走”的困惑,我们何不也一步分成几步走,左顾右盼一番呢。反正,中国经济的大方向是清晰的。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00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58楼 邮编:200120
客服热线:400-820-5050 400-700-5588 公司网址:www.fsf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