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基金札记
2020年有一个不寻常的开局,当前时点我们复盘疫情对消费品行业的影响,并试图从中找出具有长期成长潜力的板块。首当其冲的便是电商产业链,疫情推动了全球市场的电商渗透率跃升,也激发了从平台到品牌的诸多变化。
首先是电商平台,今年我们看到有意思的现象,各大互联网平台似乎陷入混战。拼多多继续高歌猛进,小程序交易量高速增长,抖音激进得尝试电商闭环,美团也通过社区团购模式涉足电商。背后主要是两方面原因:
1) 互联网平台对流量天花板的焦虑。我们看到今年3月份全网用户单日人均时长为7.3小时,较2019年12月份的6小时高出21.6%,而今年2、3月份正值疫情管控最严格之时,人民足不出户,社交和工作全面线上化。这一特殊时期所达到的时长高峰,可以理解为未来几年互联网流量的天花板,我们也确实在4月份以后看到了用户时长的显著回落,并于6月底恢复至6.1小时,接近疫情前的水平。
2) 对变现渠道的焦虑。当看到清晰的流量天花板,平台能做的便是争夺存量用户以及增加变现渠道。电商收入占到互联网收入的40%以上,是最重要的变现渠道。相比广告、游戏,电商不仅拥有用户行为、兴趣标签,更拥有支付、物流等交易环节数据,更全面的数据意味着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和更完善的平台生态。
对于平台竞争加剧,我们并不悲观:1)正如2017年拼多多搅局,回过头看也带动了淘宝和京东的用户下沉,我们认为更多参与者能够共同将电商的盘子做大。举例来看,快手与淘宝的用户重合度不到70%,与京东的用户重合度不到30%,短视频平台的一部分用户从未接触过网购,他们都是现有电商大盘的增量。2)国内电商平台的集中度远高于海外,2017年以前阿里与京东两家独大,平台提升货币化率,导致很多商家反馈线上盈利能力已经接近线下。平台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利润分配回归至合理水平,对品牌并非坏事。
再谈一谈消费品牌,疫情推动了各行业电商渗透率大幅提升,长远看也深刻改变了消费习惯。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品牌不仅把销售渠道搬到线上,更是把互联网作为品牌营销和用户运营的主阵地。我们在过去三年看到互联网改变了很多传统消费品的营销方式,短视频更直观得传递了品牌和产品信息,进而挤占了图文和在线视频的广告份额。化妆品中的药妆、彩妆,以及空气炸锅、多功能锅等非刚需小家电,都显著受益于营销方式的变革。在过去的线下时代,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好玩”的新产品,能够像现在这样,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并直接转化为销售,做到“品销合一”。
中长期看,我们认为电商是消费中最具成长性的领域之一,我们非常看好具备以下能力的消费品牌:1)具有消费者洞察力,能够开发出创新性产品,创造细分市场需求;2)擅长互联网运营;3)具备高效供应链。同时,我们也会持续关注平台生态的变化,期待越来越多不同基因的平台玩家进入,给电商生态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