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红利基金&银行ETF&银行ETF联接&科技ETF&科技ETF联接&消费龙头&医疗分级&质量基金&ESG基金&医疗ETF&军工行业 基金经理胡洁
2020,创新驱动下医疗行业的新起点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还记得除夕夜前夕,当大家还享受在置办年货的快乐之中,还沉浸在超市和商场的热闹之中;当在外工作的人们结束了一年的劳累,匆匆赶往家里团聚的时候;当家中的长辈忙碌了一天,准备了热腾腾的一桌子饭菜,等待着儿孙归来的时候,突然传来了消息:武汉封城。新冠肺炎就这么突如其然的来了,首先席卷了武汉市,继而扩散到全中国。武汉作为疫情的“风暴中心”,许多的感染者失去了生命,其中还包括很多的医护人员。时至今日,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累计确诊超过700万人。 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人民的生活都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同时也拉响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警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随即在2月14日召开了第12次会议,明确要求要健全多层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等,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此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既是疫情环境下全面防疫防控的一次重要会议,也为国内医疗行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疫情让我们认识到医疗卫生产业的重要性,后续国家一定会加大相关费用的投入。因为新冠肺炎作为突发性的事件,对整个经济、社会系统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国内现有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相比经济发展有所滞后。随着国际疫情快速扩散蔓延,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内外疫情风险挑战。全面做好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工作,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项紧迫任务。 我们可以看到,国家顶层对于医疗行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也迅速地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今年的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制定了《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意在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建设。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对医疗工作也作出了七大指示,其中包括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等。从海外的经验来看,我们国家未来在社会公共医疗卫生投入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公共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6.58%,与美国2018年的 17.70%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而疫情表现出来的问题,也体现出分级诊断、加大卫生投入等方面的重要性。 其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医疗的刚性需求也显著增加。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41亿,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77亿的高峰,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4.9%。而人类患病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2017 年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的住院占比达到 37.70%,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带来了医疗需求的显著扩张。 再次,近期推出的带量采购政策会倒逼医疗器械创新。我们看到在“地方版”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纷纷落地的同时,国家医保局最近也发布《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推动全国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未来,医疗器械将不再仅仅是低附加值的消耗品,而将逐渐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转型,行业集中度将提升,具备成本优势和丰富产品管线、突出研发创新能力的医疗企业有望受益于行业整合,并推动企业向高端器械发展转型。 从国家层面上看,政策对于医疗高端器械也是充分鼓励的。5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将围绕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领域的高性能医疗器械需求,聚焦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和生命体征监测、先进治疗、植介入器械、康复与健康信息等重点方向,着力打通原理和技术、关键材料、关键器件、系统和产品等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扎实推进医疗器械领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我国高端医疗设备生产制造和整体产业水平。目前我国每年工学类普通本科毕业生超过140万人,工程师红利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后续在基础学科如电子、物理、化学、生物科技等领域技术逐渐完备的基础上,未来医疗的创新会更加层出不穷。从需求看,医疗器械需求在逐步增加,从供给看,医院端“以药养医”的传统模式在医疗政策推动下将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以医疗器械作为重要支撑的新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将会逐渐凸显,“以医养医”将有望成为新的格局。综合而言,创新技术和新需求将引领医疗器械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此外,进口替代也是未来医疗器械行业的另一个巨大红利,给国产的医疗器械行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技术的逐渐进步、产业链的日渐成熟等内部因素为国产器械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政策、资本等外部因素则为国产器械营造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从企业层面来看,目前国产医疗设备已逐步突破多项技术壁垒,专业化产业集群日趋成熟,为控制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了条件。从国家层面上看,医改、分级诊疗、扶持国产设备、鼓励民营医院等多项政策处于全面落实之中,国产厂商将充分享受政策红利。未来5-10年,我国有望在高端彩超、CT、MRI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这次武汉所有临时扩建的医院所使用的医疗设备,很多就出自国产厂商:“火神山”医院的全部CT设备均来自上海联影;“雷神山”医院中,迈瑞医疗交付了超过1200台设备,包括监控仪、呼吸机、便携式彩超等。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资本市场的表现。今年以来,医疗行业的表现十分亮眼。截至今年6月12日,上证综指年内下跌4.27%,与之相比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涨幅为28.23%,排在所有一级行业首位,而在医药生物中的医疗子板块,以中证医疗指数为代表,已取得了40.2%的涨幅。这也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于医疗行业的青睐。 我们认为目前是医疗行业的黄金年代,未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无论是疫情的短期影响,亦或是人口结构变迁、国产技术升级的长期因素下,政策、创新、人才及需求均为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产业模式的变化和科技含量的增加将使国内医疗行业不仅体现为一个消费行业,也将呈现出更多的成长属性,龙头公司的市值空间将有望进一步打开。疫情带来巨大影响的2020年,将是创新驱动下医疗行业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