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服务优选&万物互联 基金经理助理代云峰
游戏行业的再思考
今年2月份,网易财报的发布让大家再一次对于游戏行业的挣钱效益印象深刻:2016年网易净收入381.79亿元人民币(其中来自手游的收入大概为279.8亿),同比增加67.4%;净利润116.05亿元,同比增长72.3%。如此靓丽的数据让网易股价再创新高,市值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国内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同时期,国内某大型游戏渠道公司的手游作品杀入IOS排行榜前5,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渠道公司的自研能力。A股的游戏板块在沉寂了一年多之后终于有所表现,围绕手游的行业空间、竞争生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资本市场的话题也多了起来。
作为自2012年起就开始关注游戏行业的投研人员,笔者见证过手游作为最佳的变现方式之一在互联网人口红利到来之时所表现出的爆发力:数十人左右的研发团队,数百万人民币的研发投入,作品一旦成功则月流水千万级别甚至过亿。行业拐点到来时陡峭的成长曲线不单吸引无数的IT青年削尖了脑袋挤进这个领域;资本市场也对此趋之若鹜:君不见大厂出了爆款,VC提钱蹲在公司门前挖主创团队;君不见二级市场当初的游戏公司并购浪潮,一个百人左右的团队做出过亿的业绩对赌,享受50~60倍PE。
然而,随着渗透率的提升,行业规律开始发挥效用,二八分化越来越明显。15~16年是大厂的“黄金时代”,腾讯天然的流量垄断,网易多年的端游研发积淀,二者把各自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取得遥遥领先的优势:大多数时候IOS排名前10的作品,几乎5部以上出自这二者之手。反观其他的中小游戏公司,大多数早已风光不再,作品青黄不接,部分还背负着巨大的业绩对赌压力。
股票走势反映着资本市场对产业的预期。不难看出,经历初期的疯狂(动辄50~60倍的市盈率),15、16年游戏行业在回归理性的同时,一定程度存在阶段性的过度悲观预期(16年底部分优质游戏公司PE杀到20倍以内)。笔者认为这背后体现的是资本市场对产业演化过程的理解不深刻,至少是在回归相对正确认知过程中存在的滞后性。
市场认为15、16年腾讯、网易两家独大,挤压中小游戏厂商生存空间的时候,大多数的人忽视了行业的一些积极因素:第一,单一作品的天花板在这两年获得极大的提升,爆款游戏2~5亿月流水,最红爆款10+亿,单一作品给游戏公司带来的潜在业绩弹性提升了一个数量级;第二,游戏的生命周期大幅延长,当大家还停留在手游0.5~1年走向衰退的时候,这两年已经出现太多流水稳定、运营2年以上的游戏;第三,产品品质大幅提升,用户的成长毋庸置疑,审美的提升让用户更愿意为优秀作品买单;第四,二线大厂的能力提升明显,修炼内功让这批公司有了厚积薄发的潜力;第五,手游行业仍然是高增长行业,从行业比较的角度看,你无法忽视一个未来2~3年依然有近30%复合增长的行业。
作为二级市场投资人员,观察并理解产业变化,寻找预期差,是获取投资机会的重要方法论。在16年年底,如果你能看到游戏行业的这些特点,并在市场过度悲观时(部分公司50%以上的业绩增长,20倍PE)把握住优质筹码,相信随着预期修复,大概率能够获得比较丰厚的回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要做到这一点,持续的产业跟踪和深入思考是必要条件。
展望未来,游戏最为重要的娱乐产业之一,相比其他传统的文化消费方式,一定程度上更能够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市场巨大且越来越成熟。优质公司逐渐品牌化,内容逐渐精品化,护城河越来越高。这样的趋势下,只有专注打造内功,不断提高作品品质,并拥有一定先发优势的公司才能够大概率走出来。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贴近产业做更加深入的研究,思考并理解产业的变化,努力甄别出这批能够“长大”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