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6日至12月30日 第627期

基金经理札记

 

大盘精选&生态中国&新价值&未来主导          基金经理夏林锋

适应性预期

 

又到年底,又到总结上年、预测来年的时候。翻看自己过去曾经写过的年底总结和年初预测,尤其对于年初预测,往往过去的影子都很浓厚,甚至离得越近的历史对于未来预测影响更大,所谓加权移动平均,而非真正展望未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叫典型的适应性预期,即我们常用过去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然后不断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过程,使预期逐渐接近最终结果,而在预测偏差方面,甚至还会利用过去预测与实际结果的偏差来对未来预期进行矫正。因此我们预测的起点在参考过去、预测的矫正也在参考过去!

 

在经济学历史上,适应性预期理论诞生于1970年代的高通胀背景,石油危机导致通胀高企,由此如果过去通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往往预期将来通胀也会很高。这种预测方法在整个1970年代都简单有效,但随着沃尔克197910月就任美联储主席,他改变紧盯基准利率的思路,转向控制货币供应总量并允许基准利率宽幅波动,最终使得通胀得到控制并回归常态。适应性预期方法就此失效,罗伯特·卢卡斯、罗伯特·巴罗、托马斯·萨金特等人创立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应以尽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为依据,并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对未来做出预期,而这种预期也才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一致,这一学术贡献使得卢卡斯获得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萨金特201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部分源于此,而巴罗是经济学界公认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潜在得主。

 

然而即使适应性预期已被学术界否认,而且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但适应性预期仍然相当普遍、甚至相对有效。关于普遍性,感觉更多来自人之惰性,我们理应利用一切可得的信息,甚至挖掘更全、更及时的信息,采取最为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但惰性使然或者限于客观条件,使得我们采取了通过过去来预测未来这一简单粗暴的方式;关于有效性,可能源于未来的确没那么多非线性、那么多拐点,毕竟很多事物的确是线性渐变的,而非跳跃突变,因此适应性预期在应对线性未来之时往往够用。

 

在投资领域,适应性预期往往就是一致预期,而一致预期往往都是错的!首先,一致预期的形成往往就是预期差消弭的过程,而预期差消弭之后,推动行情涨跌的筹码就开始稳定,由此一致预期即使不是错的,往往也很难取得好的收益;其次,一致预期往往也来自过去行业趋势甚至行情走势的强化,市场对于估值甚至业绩都会跟着行情走势进行调整,由此即使市场有效,但中长期未必正确。但是,基于一致预期进行投资,其收益和风险往往不对等!如果预期正确,往往也就取得同步大势的收益,但如果预期错误,其风险往往很大。投资的机会与风险,往往来自一致预期的打破,来自规律或趋势的打破。

 

由此,在总结过去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核心目标仍是预测未来,而为了达到目标,回顾过去只是方法之一,适应性预期往往不可取,尤其在于变盘之时。1872年,李鸿章谈及时局时曾说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被认为是十九世纪中国人看世界眼界最高、境界最远的一句话,所谓三千年未有,指的是自西周开国到清代,即使经历那么多朝代更替、那么多外族入侵,但都不能和当时的变局相比,因为这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撞、自命天子沦为世界弱势的落差,而非传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套路。面对投资,我们时刻面对的局面虽然不至于如此复杂,但的确不能适应性预期的线性外推,不能指望从后视镜中窥见未来!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00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58楼 邮编:200120
客服热线:400-820-5050 400-700-5588 公司网址:www.fsf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