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服务优选&万物互联 基金经理助理代云锋
从G20峰会中寻找投资思路
9月4日~5日,二十国集团(G20)第十一次领导人峰会在中国的杭州召开。起始于1999年德国柏林的八国集团财长会议,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成为主要国家领导人常规性对话的国际经济、贸易、政治合作论坛,G20在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多边协作、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首次作为主办方,对于此次会议的重视程度自然不在话下,除了前期成都、厦门等地的财长、协调人会议预热外,杭州城为会议的成功举办更是做足了功课。而此次峰会对于中国而言,除了要通过常规性的政策协调以达成新的合作目标外,能否利用这个契机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治理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也非常值得关注。
对资本市场的投研人员来说,重要的国家政策、会议,领导人的关键场合讲话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此次G20会议的召开背景是: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主要经济体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各国经济社会压力加大;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金融市场高杠杆、高泡沫等风险积聚。因此,如何加强合作、应对挑战,开拓新的增长点,让世界经济重新走上可持续的增长之路,是本次峰会讨论的焦点,也是最引人关注的部分。
如果我们略作梳理,可以发现本次峰会的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讨论的议题包括:创新与结构性改革、财政和货币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的协调)、投资和基础设施、国际金融架构与金融部门改革(包括扩大SDR的使用等)、国际税收合作、反恐融资、绿色金融等。再结合一下习总书记在闭幕式上的发言:“面对当前世界经济的风险和挑战,G20国家要运用好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等多种有效政策工具;G20决心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将加大结构性改革,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有必要进一步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从侧重短期政策向短中长期政策并重转型。”。总结此次峰会的阶段性成果及共识,如果剔除掉治理机制和政策导向的周期等相对务虚的部分,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的议题值得重视。
一方面,峰会提出要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深度的调整期内,各国也因经济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通过创新增长方式,为各国创造合作空间,正当其时。”)。众所周知,驱动经济增长的3大要素中(Q=A*f(L,K)),科技是弹性最大的一项,为摆脱经济困境,各国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都很高。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大数据和云计算、智能驾驶、“中国制造2025”等都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大力投入的典型。习总书记闭幕式发言的“背书”,相信会打消一部分对政府坚持改革创新方向有所担心的人的疑虑。政府未来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也只会增多不会减少,而随着产业的不断向前推进,自然会涌现出一批具备良好成长性的子行业和高科技公司。如何密切地关注和跟踪科技创新领域的新进展,判断新细分子行业的产业阶段,进而把握住相关投资机会,是我们需要进行深刻思考和总结的。
另一方面,峰会提出要运用好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等多种有效工具。我认为这里可以做两方面的理解:首先,从前期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效果来看,边际效应无疑是递减的,且持续宽松的潜力相对有限。于是乎,财政政策在后续的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将会可能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创新型的投资模式PPP(“继续推动基础设施融资工具的多元化和创新,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完善资本市场发展等市场化方式撬动私营资本、机构投资者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资金”);推动并融入到全球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合作的体系中(“一路一带”,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等。政府开展财政政策刺激的领域,通常是相对容易发掘投资机会的。其次,对于结构性改革而言,今年以来我国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不遗余力,在煤炭、钢铁等领域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相信后续改革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等领域仍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