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华宝油气&成熟市场 基金经理周晶
影响油价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供需关系
-从油价的历史变动来推断本轮油价下跌周期的走势
影响油价变动的根本原因是供需,除了供需以外,地缘政治,天气因素及资金流动也是被分析人士经常引用的变量,但只有供需才是油价长期走势的决定因素,而其他三个变量,其对油价的影响要么是短期的,要么只是助推油价变动的因素。
1990-2013年,油价从每桶不到20美元攀升至了最高超过140美元/桶的水平。在此期间,全球经济实现了年均3.6%的持续增长。截止2013年底,按不变价格计算,全球经济总量已较1990年时,翻了一倍还多。而同期,全球石油产量年均增长仅为1.25%,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增长。可见,强劲的需求是石油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
当然,油价在这段时间也并非一路向北,这期间合计有过5次较大的调整,每次调整的幅度约在33%-76%之间,调整的时间跨度约为2-9个季度。在这五次调整中,除了2006年3季度那一次,我们均看到了需求增长的放缓,资金寻求避险港湾而推升美元指数上涨。
1992年4季度至1994年1季度,油价展开了进入90年代后的第一轮调整。此轮调整的幅度为49%,历时7个季度。其背景是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日本经济在进入90年代后分别步入衰退。美国1991年之后的经济放缓被普遍认为是继1987年经济调整之后的二次探底,而日本则是因1990年房产泡沫破灭后,经济出现了深度调整,其GDP增速1991年为2.5%,1992、1993年则分别仅为0.4%,只是在1995年之后才逐步回升。全球经济增速也因此受到影响,增速自1991年的2.42%,一路放缓至1992年的2.39%和1993年的2.19%,从1994年才又重拾了增速。供给端,虽然全球石油日产量增长维持低位,在1991年日产量同比下滑0.3%的基础上,1992年和1993年产量增长仅0.8%和0.4%,但同样是等到1994年需求回暖后,供给增速才再次攀升至1.7%。这期间,美元指数由80攀升到了1996的相对高位。
1997年1季度至1998年4季度,油价经历了90年代的第二次大调整。此次调整的幅度要超出前次,由最高价至最低价的调整幅度达到了63%,历时也更长,达到了9个季度。1997年油价调整的同时,也看到了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世界经济增速从1997年的4.2%,下滑至1998年的2.5%。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是此次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随着金融危机在1999年得到平复,全球经济增速再次提速,对石油的需求才开始恢复,油价也在1999年1季度开始走出谷底。OPEC组织在此期间内,做出了减产的决定,全球石油日产量增长从1997年3.2%,放缓至1998年1.9%,并在1999年进一步下滑1.6%。
油价的第三次调整发生在2000年的4季度,并延续到了2001年的4季度,历时5个季度。油价调整的幅度达到了53%。此次油价调整很可能是技术层面和基本面层面双重原因相结合所致。油价的调整可能开始于技术面的调整需求,在此之前,油价自1998年低点已连续上涨了7个季度,并创下了90年代以来的新高。因此在2000年4季度油价再次创出新高后,单季出现了超过40%的调整,但随后油价便企稳回升,直至被2001年美国的911恐怖事件打断,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内再次掉头向下。全球经济因受到美国经济下滑的影响,增速再次由2000年的4.8%放缓至2001年的2.5%,同时全球石油库存上升,美元汇率指数在2001年达到120的高位。OPEC组织同样做出了减产的决定,但油价在2001年并没有应声而起,只是在2002年全球经济企稳后,才逐步企稳。
2006年3季度开始的油价调整表面上来看是一个特例。表面上来看,经济基本面依然向好,2006年全球经济增速甚至超过了2005年的4.9%,达到了5.6%的水平,为90年代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而与此同时,油价在2004年3季度创下历史新高,在经历了短暂的下调后,继续高歌猛进,在随后的短短6个季度内,油价涨幅接近翻番,因此很多人会将油价2006年的下挫归结为技术层面主导的调整。但事实上,从2006年二季度开始,全球经济曾经出现过短期明显的下滑。美国2006年二季度GDP增速从一季度的5.6%下滑到2.6%, 创造了三年以来最低水平。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经济三季度增长也下滑了0.8%,全球经济出现放缓的迹象,导致了投资者对原油需求面的担心,因此这才是2006年下半年油价走低的最重要原因。但事实上,全球经济的这一轮走低非常短促,美国四季度GDP增长开始反弹,全球经济2007年初也开始回升。这也决定了油价调整的时间跨度很短,仅仅3个季度即宣告结束,幅度也仅有33%。前三次观察到的因变量,如美元指数,全球库存水平并未与之前一样,与油价出现相反的变化,倒是供应有所收紧。在需求向好的背景下,原油日产量增速自05年即开始下降,直至2008年。
2008年的下跌和前三次油价调整极为相似,全球经济因美国的金融危机而大幅放缓,在此期间,美元指数上行,全球库存上升,油价再次大幅调整,幅度达到创纪录的76%。与前三次不同的是,美国联储随后迅速推出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挽回市场信心,并连续执行了三轮。在充沛流动性的支撑下,尽管全球经济增速在2009年才见底,油价则在经历了仅2个季度的调整后即再次向上攀升,并在2009年40美元每桶的基础上,一路上涨至2011年120美元每桶的水平。
结合前五次对油价调整的分析,我们试着对此次油价调整幅度和时间做出判断。首先,全球经济在2014年除了美国之外,恢复的幅度实际都略低于预期,尤其欧洲和中国下半年经济增速的放缓,导致了对大宗商品需求量的下降,因此需求疲软仍然可以解释这次油价下行的逻辑,这点上和前几次大的下跌周期保持一致。从供给面看,美国页岩油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能源应用的推广(尤其是在汽车动力方面)可能也是改变投资人对油价乐观预期的主要原因。然而,供给的增加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新技术的推广更需要时间,在理性的判断下,油价当然不至于有如此大的跌幅。而且油价的持续低迷会从经济层面上对新技术的运用有挤出效应,因此新技术的运用至少在当前阶段,还不足以改变原油的供求关系,从而使油价长期保持在低点。
根据我们的预测,全球经济今年下半年随着欧洲,日本的进一步QE刺激,叠加中国的货币宽松政策和美国经济的进一步走强,会有比较明显的复苏,如果我们相信前几次原油下跌的内在逻辑的话,我们认为当前原油价格继续下跌的空间并不大,从半年到一年的周期来看,原油价格反弹应该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