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宝康消费品 基金经理助理 光磊
投资企业转型的“馅饼”和“陷阱”
在投资的实践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公司战略转型的案例。就从事消费行业的公司看,比较常见的案例有OEM型公司转型做自有品牌产品,做中低端消费品的向高端升级,做一种产品的向多种产品的多元化等。这些转型的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经常会掀起较大的波澜,但从企业转型的最终结果和股价表现看,既给投资者带来了“馅饼”,也存在着较多“陷阱”。
按照詹姆斯?穆尔的观点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作用的企业组织与个人所形成的经济群体构成企业的生态系统。因此某个企业的战略行为会对其他组织产生影响。当某个企业进行重大战略转型,也就意味着相关生态系统的重构,特别是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投资者关系的重塑,其复杂性不言而喻。
让我们来看一看上面的几类案例。第一类,从OEM型公司转做自有品牌的故事,国内制造业很多企业转型都是走过这样的路,在家电、轻工领域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但这种转型之路往往漫长而艰辛,其核心原因在于企业自身从“工厂思维”转向“市场思维”的矛盾。OEM的重心在于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而自主品牌的重点在于品牌塑造和抢占市场,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营销费用调整、人员配备和薪酬体系调整,也包括投资者对转型期间企业市场投入费用大,利润下滑的忍受程度等,这些都将成为影响企业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第二类案例,从中低端消费品向高端消费品的升级,是很多消费品公司的梦想。历史上,我们既能看到丰田升级到雷克萨斯的辉煌,也有辉腾被称为“大帕萨特”的误解。一般来说,中低端消费品承载的是大众消费,品牌承载的是实惠、方便,而高端消费品品牌的内涵是高贵、奢华。一个企业想打造高端产品,就彻底就必须在品牌、渠道、产品上与自己的历史彻底分离,一般少有企业能有这样的勇气。在第三类转型案例中,从主营一种产品转做多种产品,特别是同类的产品可以利用原有的品牌和渠道进行销售,实现了资源共享。这种事情听上去似乎最靠谱,但最后从执行层面看,阻力往往在于公司内部销售团队的考核和外部经销商的激励设计。另外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接受程度也不同,产品之间如果跨界过大往往会得不偿失。因此,投资转型企业是非常复杂的课题,往往是机遇与风险并存。
目前企业转型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历史机遇,那就是消费者网购基因的形成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的意义在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和打破渠道壁垒,对于消费品企业而言,这将是重塑品牌价值、宣传产品内涵、建立电商渠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借助互联网电商渠道迅速做大的产品,例如休闲食品“三只松鼠”、“小米”手机等,往往都是产品质量较好、极具人文关怀的。转型的企业如果能够把握这一趋势,实现“弯道超车”,将会形成较好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