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华宝油气 基金经理施施乐
回报的时间概念
古人认为打仗时,知己知彼可以百分之百地避免失手;只知己不知彼,输赢各一半。金融市场上,“知彼”一样很困难,但如果做到“知己”,后果就不会太严重。作为一个保守的人,我想讨论下投资者可能忽略的地方,争取做个“知己”。运气好的人是不需要这些的,怎么做都可以赚大钱,但我们还是先假设自己运气普通。
投资者追求的自然是回报。也许还有流动性、便利、安全等额外要求,但回报一般总是第一位的。计算回报时,心中最直觉的那个分母是“本金”,回过神来后才会再加上另一个分母“时间”。这一点上做得好的是货币市场,理财产品谈回报时都会加上“年化”二字,尽管货币市场定义就是投资期低于一年的市场。对回报率不确定的投资,我们的思路往往直接跳到第三个分母“风险”上去,并且用最近一段的历史波动率来估量这个风险,即使这样做既不可靠,也跟自己打算投资的时间没有关系。
这种关注点转移的结果,是投资者在作决定时会低估、甚至忘记去预先判断一项投资回报需要的合理时间周期。直到钱已经变成了股票、基金、房产,在接下来几个星期的翘首期待中,这个要素才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出现,不时引发决策焦虑。无论如何,当整个投资结束,或“长期投资者”想结束一项投资时(往往不如预想的那么长期),我们总会想起来要在计算自己的投资回报时加上“时间”这个要素。
虽然投资者在决策时倾向轻视“时间”要素,我们对这个要素并不怎么慷慨。“寸金难买寸光阴”,即使一项长期投资能较确定地提供高回报,我们也不会放弃寻求尽快落袋为安的任何机会。这很合理。毕竟人生苦短耗不起,十年之后我们都该几岁了?机构投资者表面上没有这个问题,可以搞长期投资,可具体操盘人员的业绩考核机制也是按周按月按年在做的。所以,即便债券投资人多数想的也是尽快实现低买高卖,并不真打算靠持有到期来赚钱。股票投资更是如此,按股票基金一般年周转率至少5倍来算,股票平均买卖周期仅为两个月。这很难用“价值投资”来解释的。即便分析用的指标是(在一大堆假设前提下评估的)一家企业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成长性,两个月里一家企业的价值能有多大变化?几十个股票两个月内都发生“重大事项”的概率可不大。
所以在说“寻找投资机会”时,我们可能更多在想要投机,尝试尽快在游戏中获胜,从对手手中赢取筹码。许多时候,这个才是我们自己,才是我们突然作出决策的原因。
也许我们花许多时间在研究和比较基本面指标,但请注意别给自己那种心理暗示说我们就一定在作长期投资方面的思考了。做投机同样要去研究这些的,只是我们不仅得研究自己是怎么理解这些指标,还得同时尽量去了解市场上其它资金,也就是游戏对手,他们会关注这些指标吗?可能会如何解读?他们会关注、预判我们吗?他们的资金周期如何?
如果我们关注到一个大的事件动向,在参与前同样建议想一下自己所处的位置及这次游戏的对手。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是怎么理解的?他们是谁,是否知道得更早更多?他们做了什么?还会有谁正在知道,会如何反应,时间周期是多久?如果我在作短期投机,应该是谁从我这儿接手,这一切要等多久?如果我的确打算长期配置,当前这个动向引起的价格波动周期对我是否有利,和我的投资周期是否匹配?
让我们别再轻易谈价值和长期投资。但即便在做投机,我们也需要先考虑清楚自己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