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股票供需杂谈
刚入行的时候,老板对我们说,有人问他为什么今天股票涨了,他回答:买的比卖的人多。好吧,这是在开玩笑的时候。但是,我越来越觉得这不仅仅是玩笑了。
有很多人做过研究,证明这个市场是有效地。理性也好、非理性也好,专业也好、非专业也好,当投资者凑成一个集体促成二级市场的交易后,总体行为就表明了市场的态度。一天天连续的交易就形成了市场阶段的想法。这是一个能够充分表达意愿的市场,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价格。投资者都对价格感兴趣,都希望预测准确股价变化的方向。如果知道了市场买卖双方群体力量的变化,对价格的敏感性就会增加。这是个办法,但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单个投资者的行为都很难预测,又怎么衡量买方、卖方身份都难以界定的群体。纵然知晓基本面分析和行为金融的存在,真正掌握或者知行合一又是多么艺术的行为。
换个供需角度,投资者总体就是买方,买方内部的倒手无非徒增摩擦成本;那么抽象的卖方就是上市公司股票组合。这样看,很多时候A股市场是均衡的,只有随着IPO的持续,供给慢慢增加。而每次供给增加的时候,买方内部会默默的分化,因为在买方看来,供给分成了两种:有效供给、无效供给。只有满足买方群体偏好的股票才更有市场,其他不这么耀眼的供给只有慢慢被舍弃。其实也不是真的舍弃,只是不断地倒手,最终流转于拥有特定偏好的投资者手中,这个过程中被视为无效供给的股票大概会是相对损失的。也可以说,总是有增量资金入场的,这样买方内部的持有调整过程大概率会是有效供给的股票不断转手,最终流转于最大偏好的投资者手中,这些股票这段时间大概会有相对收益。
什么是有效供给、什么是无效供给,这是需求方集体定义的,也是个难题。买方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流动性决定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从而影响预期收益率从而干扰了偏好,经济前景影响了增长预期从而影响了买方心态从而再次干扰偏好……但这样下去又归回基本面和行为金融框架了。既然此路不通,或许有别的途径可以直观的解释。
前几年寻找ten bagger的尝试火了一阵,坊间推荐曾经言必称十倍要素。可是回顾A股历史,从最初的万科、苏宁到现在的成长股明星,随着时间推移牛股行业各异。最基本的原因可能还是需求方无法创造规律,只能选择站队——站在正确的行列之中。而这个行列是阶段的社会、经济趋势。如果市场真的能看做买卖双方,想必卖方会对买方的需求更加敏感,想必新出现的标的就是这一阶段需求偏好所在。那么,如果统计出IPO新股更密集、占比更高的行业,大概率是民心所向吧。当然,还有很多转型的公司与IPO类似,可能变无效为有效,只是转型成功与否需要谨慎。
其实这样也会担心遇到黑天鹅或者陷入羊群效应。但想开些,如果不纠结于概率和期限,这应该有一个不错的期望。
最后,我不得不说偏好也会变,边际效用递减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曾经的有效供给慢慢变为无效,当类似供给层出不穷时,慢慢买方也会审美疲劳。恰巧,往往这个时候这些公司本身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需求又要转向了,新一批股票的买家接踵而至。它们,买的比卖的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