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华宝行业精选 基金经理 沈梦圆
逢其时 窥其貌 待将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未来生活有着无限可能的时代。
虽然动辄谈论“科技革命”一类的字眼显得过于矫情,但试想,在我们身边,变化是否从未如此之快,新兴的商业模式兴起从未如此之多。从发明到大规模地运用,照相用了122年,电话用了56年,电视用了5年。而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机Iphone的诞生在2007年,年底可能就突破五亿用户的微信今年才刚刚两岁。我们现在熟练的用手机来社交,在网上购物,用视频网站看剧,偶尔下载个游戏消遣。也许未来我们还能用手机刷公交,扫描二维码为一杯咖啡付款,新进入某个大型商场时自如的掏出手机来进行室内导航,精确的找到在某品牌试衣间停留的朋友。这一切都是如此鲜活。并不是简单冰冷的书面文字告诉你,现在,我们正拥抱一次伟大的科技浪潮。
资本市场的反应从来都是很灵敏(说老实话,也许有些时候,太过灵敏了)。这可能和我们长期的只能做多的环境有关,大多数的投资者,其实都是天性乐观的,或者说,至少是看多中国的。我们错过了蒸汽机、飞机和电话从婴儿期开始成长所带来的无线憧憬和惊喜,但这一次,我们置身其中。创业板的指数扶摇直上,前两年的电子,今年的传媒互联网甚至生物制药,都无限风光。
涨的多了,自然也就出现了不少质疑。有没有泡沫,泡沫究竟有多大?很难回答。但有一个朴素的观点,我觉得颠扑不破。资金追求的自然是利润,人才追求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当大家观察到资金(尤其是产业资金)和人才都同时涌向一些行业的时候,这就是未来的方向。
二级市场的估值从来都是投资的结果而不是投资的原因。在大幅上涨后,尤其在年关将近,有资金有兑现收益需要的关口,适当的调整当然是需要的,但风雨过后,真正的朝阳行业依旧是那“床前明月光”。至于传统的周期股,近期总有一股”逆袭”的暗流在蠢蠢欲动。这其实和基金本身的考核周期不无干系。在明显的经济增速下台阶的时代,在产能过剩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外需也看不到明显起色的时代,“陪太子读书”也许是重资产强周期行业的宿命。
话有些扯远了。适逢两会召开前期,市场对于改革的期待从未如此高涨过。但实际上我们认为,关于改革,前方很光明,但道路一如既往的曲折。倒是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新闻值得注意。其中提出的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放宽市场主体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等等条款,本质就是简化公司设立,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激发创新的动力。
星星之火方能燎原。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