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稳健回报&转型升级 基金经理徐欣
可持续投资:误解与真相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来已久。1994年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与行动方案。2015年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无贫穷、零饥饿、良好健康等17项全球目标和169项具体议题进行了充分阐述,成为全球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框架。
近年来,可持续投资的市场关注度持续提升,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积极影响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了解和认可。在日常投资工作当中,我们发现,由于可持续投资在国内尚处于早期,仍在不断发展完善,市场对其内涵仍存在一些误解。在此,我们对主要的认知差异进行展开,以期市场对可持续投资的理解能更接近其本源。
误解一:可持续投资仅关注环境与社会问题,而不考虑财务表现。
事实上,可持续投资着眼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这意味着其不仅关注环境和社会目标,还会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前景与内部治理等关键指标。对资产管理者而言,基于可持续投资维度的上市公司分析,一方面有助于获取长期的风险调整后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避免由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问题导致的黑天鹅事件。对上市公司而言,对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的关注、披露与持续改善,有利于提升与市场投资人的沟通质量,以及公司经营的行稳致远。
误解二:可持续投资只能投新能源和环保行业。
与基本面投资类似,可持续投资同样具备众多因子和细分投资策略。全球范围内,就不同策略对应的管理规模而言,排名靠前的可持续投资策略包括负面筛选、ESG整合、股东行动、标准规则筛选、正面筛选等。其中,对特定行业或评级标准以下的公司,降低权重或回避,属于负面筛选;反之则属于正面筛选。前述只投新能源或环保行业的策略,只是可持续投资多样化策略中的分支,无法代表整体。可持续投资可以是行业中性的,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领域都有其应用空间。
误解三:可持续投资过程中有诸多限制,因此会影响收益率。
必须承认的是,当前阶段的可持续投资确实面临挑战,如信息披露不完善、研究沟通成本欠缺规模效应等。但就较为成熟的基本面投资框架而言,市场思维模式与预期的高度趋同、内卷加剧,以及量化资金的参与,跑赢市场越来越难也已成为共识。在投资实践中应用可持续投资框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有助于捕捉此前市场尚未充分认知的机遇与风险,从而为长期价值的获取增添助力。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可持续投资的重要性,研究及沟通成本有望降低,投资工具持续丰富,市场预期反应速度加快,都将有助于此类策略的应用效率提升。
综上,可持续投资作为一种综合考虑经济、社会与环境因子的新型投资策略合集,具备丰富的内涵与垂直细分应用方式,且有助于弥补传统投资框架的缺陷。各国监管方、行业组织、资产所有者与资产管理者的积极推动,为可持续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支持,将使其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我们希望与投资者共同携手,通过持续的策略研发构建与完善更新,推动可持续投资的发展,为更好的长期回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