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第483期
2013年09月02日至09月06日
华宝油气 基金经理 施施乐
国际原油开发企业也是中国经济的造血者
今年,我们耳边不断萦绕着几个热门话题:东南海维权、全国性雾霾天、沪牌拍卖创高。
2008年底中国海军首次前往亚丁湾打击海盗,一晃快5年了。显然,我们还没有结束的打算。倒是钓鱼岛和南沙主权争议再次升温,看来还得增加东南海的力量部署。至于雾霾,我国环境污染严重这不是新闻。但从去年冬天开始,全国四分之一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长时间PM2.5“爆表”,空气污染一视同仁地影响到了在我国工作生活的每一个人。汽车牌照拍卖是上海一地,但北京摇号同样备受争议,背后的城市交通拥堵是全国性的。有什么办法呢?04年我国的汽车产量是509万辆,08年是930万辆,去年已经达到了1928万辆更别提每年城市新增民用轿车中还有15%以上的进口轿车。
粗看这些话题似乎没有什么相关性。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背景:我国远较GDP增长速度为快的石油消费,和越来越高的对外依赖。2003年中国原油消费超过日本,仅次美国;2004年轻松突破日均6百万桶,进口总量突破1亿吨;而到2009年,我国日均消费8百万桶,进口达到2亿吨并且首次超过总消费量的50%;2012年,日均消费突破1千万桶,进口2.7亿吨;今年8月末统计显示,前7个月我们自己的原油生产产量是1.2亿吨,而加工消费量是2.55亿吨。就是说在忽略储备变化情况下,前7个月的进口量至少和去年持平。到具体消费层面,汽油消费较去年同期增加了近15%,是成品油中增速最快的。再污染、再不可持续,在这共同憧憬中国梦的年代,谁忍心、谁又可能去遏制这种增长呢?
再看看我国的能源安全情况。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来自这几个地区和相应线路:1. 中东,目前完全靠海运:红海或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南海-中国;2. 西非中非,也走海运:西非-好望角-印度洋-马六甲-南海-中国;3. 中亚及西伯利亚,走管道:从中亚国家或俄罗斯通到新疆,然后国内东输;还有一条是正在建设中的西伯利亚泰纳线至中国东北大庆;4. 中南美,这个走太平洋海运: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中国。目前,我们40%原油进口来自中东,主要是沙特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80%的原油进口要经过马六甲和南海这条路线。已经不用讲更多了,但还有一个情况多数人可能并不了解:美国虽然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可是它绝大多数能源进口已经转为来自中北美地区尤其是加拿大。随着北美大陆油气资源进一步开发和效率提高,美国对海外能源的依存度正在逐年下降。而我国对国际原油安全的依赖反而不断提高。实际上,东亚国家对中东石油安全的依赖度早已超过美国。一个合理预期是,更多代表国际需求的布伦特期货价格可能会持续地超过主要代表北美需求的WTI期货价格【后者实物交割,交割仓库在美国本土;而前者允许现金交割等复合方式,更为灵活所以更为北美以外国际原油进出口贸易所欢迎】。
大背景下,中国投资者可以做些什么?
传统石油天然气开发企业主要是国家投资、为本国需要进行石油天然气开采的。而由于美国油气开发企业常年的国际性经营和近年来北美能源市场的低迷,使得美国上市油气企业显得更为纯粹的商业化而有别于中石油等国家性油气开发公司。后者如中石油主要从资源战略性角度去考虑而将盈利性放在次要的位置上,至于产油国的油气开发公司更是主要有不同的含义的非上市企业。与国营油气企业不同的是,标普油气指数的70多家上市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求商业利益和股东价值最大化。近年来,由于美国法律禁止本土开发的原油出口,但北美油价、气价均已远低于国际尤其是远东价格,造成许多美国油气公司更积极地开展非美业务。数据显示,今年北美钻机数从近2000台减少了约10%,大多移往中东和东欧寻找机会。这也是这些企业国际化、商业化的例证。中国对能源的迫切渴望和对价格的弱影响力,恰恰成为这些企业取得长期收益的保障。
无论从哪个角度,我们都只好欢迎这些中国经济的造血者,并寄希望于通过投资这些商业化运作的原油开发企业,我们也可以分享到持续的增长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