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增强收益债券 基金经理 王瑞海
“钱荒”后的金融市场机遇
六月份以来,所谓“钱荒”的概念到处在讨论。关于“钱荒”的起因,无外如下几种原因,首先是资金外流。做为上市公司的几家大银行,由于有外资参股,分红需要以外汇支付,相当数量的人民币购汇,使得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相应地减少,因为国内的货币供应量,长久以来并不完全是由人民银行能够完全独立掌控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外汇涌入,央行向市场购汇形成的。与此同时,五月以来,标准普尔指数首次突破1600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也刷新历史纪录,站上16000点的高位。与此相对应,美联储官员表示正在筹划退出QE的策略。美联储一直以各种不同的口径向市场吹风:“量化宽松政策将逐步退出。”这些因素加上美国经济复苏数据的日益走强,美国对全世界资本的吸引力增强,造成新兴国家资金外流。中国也不例外,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结售汇余额逐月下降(2月份由于季节性因素除外),从去年12月的509亿美元下降到5月份的104亿美元。
“钱荒”还有一个原因,从整个银行业来说,每年的6月和12月,银行机构面临着月末和季末的双重考核,存在“借钱”的冲动,是历年来的资金需求高峰。而在往年,央行通常会在资金最紧缺的时刻出手干预市场,注入部分资金,以平抑资金价格。这种行为令不少金融机构对央行有了依赖,认为央行始终会为整个市场托底。然而今年以来,央行对同业市场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不管市场如何波动,就是不出手干预。不仅如此,央行还继续发行央票回收流动性,甚至对部分金融机构高价借钱乐见其成。而不少银行由于误判,在6月份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到期资金安排,导致出现了高价借钱和交易违约的情况。
市场上关于“钱荒”的原因,还有诸如银行上缴备付金、大企业集中缴税等等不一而足。那么,钱都到哪里去了?答案是去了杠杆业务和影子银行。
银行间市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一些金融机构逐渐发现,通过同业拆借往往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如3%)从其他金融机构快速获得大量资金,再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这些资金可以帮助其在其它市场(如影子银行)上获得更高的收益(往往10%以上甚至30%),只要合理安排好到期资金计划,通过循环往复的交易,就可以实现无风险地套取可观的利差。更重要的是,同业业务占用的银行资本金极少,在资本监管越来越严格的银行业,同业业务逐渐从不起眼的边缘业务发展成为诸多大中型银行的重点业务甚至是核心业务。
这种现象引起了央行的忧虑,央行担心这样持续下去,会造成几个不良后果。一是由于这些资金很大一部分都是表外业务,监管复杂且容易失控;更重要的是,宽松的货币供应不利于过剩产能的去除,不能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央行不得不出重手进行调控,这才是所谓“钱荒”产生的真正原因,央行官员在“钱荒”发生后,所说的“商业银行基本理解了央行的意图”道出了“钱荒”的真正背景。换一个角度理解,央行用商业化的方式逼迫各家商业银行去杠杆、调结构,必然造成短期资金利率高涨,否则金融企业从追求利润的角度出发,加杠杆是必然的。从这个判断出发,短期限的固定收益品种,未来一段时间收益率会较高,定然会受到市场欢迎。
进一步,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前景,未来市场发展很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将银行间接融资,改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由贷款转来的各种债务融资工具必然大量发行,固定收益市场面临一个大扩容的机会,符合市场需要的基金产品是公司加快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