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收益增长基金 基金经理邵喆阳
要怎么样的稳增长
在充当世界经济增长多年火车头后,中国宏观经济增幅终于开始放慢脚步。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仅为7.6%,三年来首次破八。可以预计的三、四季度下滑态势不可逆,“硬着陆”的可能性正在明显加大。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术界到实业界,“稳增长”的呼声渐起,且一浪高过一浪,这其中,经济增长三驾马车里面的投资再次被摆到优先位置,“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成为最重要的政策选项。随之,国家发改委从5月起就加快投资项目审批;到9月中,累计批出万亿项目,“四万亿2.0版”由此呼之欲出。大音稀声扫阴霾,积弱已久的A股也迅速反应,9月7日上证指数以3.7%的单日涨幅向发改委献花。
不过,市场对此并不看好。A股在短暂欢腾后重归跌势直至2012年9月28日跌破2000点大关。市场是理性的也是有效的,人们清楚的记得,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始于2008年的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均充当了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工具,其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即使从可行性而言,如今也很难复制当年的投资刺激模式;而虑及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型的整体战略,为拉升GDP而大开投资闸门则无益于饮鸩止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信息显示,很多项目似乎结合了发展清洁能源、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布局调整等良好的政策意图。但稍加追溯便能发现,目前已呈过剩态势的光伏、风电设备制造,在三年前正是项目审批部门和资本都十分器重的新兴产业。为应对经济下行所采取的行政主导措施,政府审批还常常辅之以各种优惠政策,引得企业趋之若鹜。但随之而来的行政性信贷紧缩等动作,又会人为加大经济调整的振幅。昨天的教训正在眼前一一展开,足以警戒人们不要踏入同一条河流。
回到今天的主题,稳增长势在必行,但又不能重蹈覆辙,我们到底需要怎么样的“稳增长”?离开政府主导的审批式投资,稳增长的治本之策在于改革。归纳起来就是两点:减税,国退民进!
目前,中国经济虽然呈明显的下滑态势,但尚未出现2008年底那样企业纷纷倒闭和工人大量失业的局面。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虽不可逆转,但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相对平衡。这就为改革提供了适宜的机会窗口。目前,企业经营状态持续恶化,这终将损伤经济整体。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是当务之急。更重要的是,结构性减税已经不能再满足于小修小补的权宜之策。现在,不仅需要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还需要对所得税、消费税等税种实施彻底的改革。反对进一步减税者宣称,经济减速已经导致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回落。殊不知,眼下的大幅回落建立在前两年高增长高基数的基础之上。倘若企业利润进一步缩水,财政收入增长绝不可能延续。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相关实施细则已悉数出台。我们对此寄予厚望。然而,开放民间投资效果如何,仍有待时间检验。激活民间投资主体的活力,需要的不仅仅是细则出台,更需要其他改革配合,其中,关键是国有企业改革。应该下定决心让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中减持乃至全部退出。与之相关,需要重新明确国有企业的定位,让国有企业回归公共品提供者的角色。相应地,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标准也不应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上述改革,讨论已久,争论已久,亦已成为改革久攻不下的堡垒,但恰恰是亟需突破的重点环节,也是良性的“稳增长”之关键,执政者当明了。面对经济困局,决策者能否立足长远、果断改革,我们翘首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