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华宝兴业可转债&增强收益债券基金 基金经理华志贵
信仰、真理、心理需求与事实?
— 兼论思考对投资的负作用
从事投资职业的,大多数都接受过经济金融学的理论教育,否则,也拿不到进入这行的门票。这些教育基本都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的,基本都是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模式:线性、因果、机械逻辑为主导。西方经济学的源头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人,这些理论的起源基本也与英国的工业革命同步,也与牛顿力学理论的起源处于同一时代,17-18世纪。理论不是凭空而来的,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的思维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来自于对英国资本主义的观察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实践,也借鉴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思维范式。那个时代主导的逻辑思维是机械逻辑、单方向的因果逻辑,牛顿力学如此,机械运动也如此。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的经济学,也借鉴了这种逻辑思维,完全抽象掉了鲜活当下的人,被马克思批判为“庸俗的经济学”。20世纪,自然科学的理论大厦又有新的几根支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理论等,但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却还在机械逻辑的老路上行进,计量,统计等。
人类活动与自然,不同之处在于:自然规律是始终存在的,同样的原因(输入)就能产生同样的结果(输出);人类活动则不同,每一次基本都是不同的,天时地利人和,影响因子无穷多,还涉及参与活动的人的心理活动,很难找到两次完全一样的。人类活动即使有规律(姑且叫规律),这规律也只能是被证伪,而不是被证实的;自然规律是被证实的。即使前100次如此,第101次也不一定如此。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就是因为他的交易模型在99%的情况下都是有效的,但俄罗斯国债违约就是那导致其破产的1%事件。
有关投资的理论,或者叫规律,或者叫思维,也只能是被证伪的。无论是计算机模拟测试也好,还是实践也好,数据总是有限的,时间段也是有限的,一句话,经验总是有限的。有限的经验根本没法证实理论、规律的成立!所以,对投资理论或者投资方法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先验的,都是个性化的,无好坏、对错之分。如果偏要去争论,只能说争论者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追涨杀跌有持续赚钱的,也有失败的,这跟方法或者理论毫无关系。依据基本面投资,有持续赚钱的,也有失败的。完全看图作业,有成为大师的,也有破产的。
投资,本质上就是人类活动,跟其他社会活动一样,由无数鲜活、当下的人的行为构成。政治运动、实业投资、贸易,凡是无数人参与的,都类似,都可以叫市场。市场,你怎么想都可以,你怎么干也可以;你怎么想也可能找不着边,你怎么干可能也没效果,一句话,每个人都会得到他想要的。
因此,投资的依据,究竟是信仰?还是真理?或者是心理需求?或者是事实?
市场是复杂的,但,投资的思维应该简单。09年美国有个统计,1990-2009年,绝大多数的基金都没有跑赢通胀;1990-2006年,持续15年打败同行和市场的比尔米勒,最后的结果是信心崩溃退出市场。这么多聪明人参与的地方,统计结果却是如此地与直观背离。是否说明一点:思考对投资更多的是负作用!有人依靠严格的资金管理,仅靠一条30日均线来操作,也能持续赚钱;有人只靠追涨杀跌,也能持续赚钱。萨缪尔森说大猩猩掷飞镖的结果,可能也好于职业的资金管理人。
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99%的都是输家。本质上就是输家的游戏。佛教的法则就是生住坏灭,最后都是灭!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管住风险,等待运气来眷顾,尽可能地延长生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