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16日至07月20日 第430期

基金经理札记

 

华宝兴业多策略增长基金       基金经理牟旭东

 

于无声处听惊雷

 

中报季又至,雷声一片。那些一直宣称40-50%增长的公司们,突然换了面孔。拥簇者们大跌眼镜,如此密集的地雷阵,简直防不胜防。

 

反思这么多年的投资生涯,什么样公司才是我们追寻的好公司。是那些卖方报告扎堆推荐的大众情人么?是那些高管董秘口中舌颤莲花的自卖自夸么?是那些我们主观想象并自我强化的伟大么?

 

马克思主义讲物质决定意识。公司是客观存在的经济体,并不因我们的认为其好或认为其差而发生变化。作为投资者,我们只是观察者。我们需要寻找更多的迹象和证据,去辅助我们做出判断,去发现一个公司的本质。

 

我们的投资或是研究,往往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公司这种实体,太过复杂,外部环境、内部结构、战略、阶段,就算是内部人也未必能理解公司的方方面面,何况还要对不确定的未来进行判断。所以投资者往往对公司理解不透彻。因为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往往管中窥豹。管中窥豹的后果就是抓住某一些现象,而忽略本质。

 

在投资中,就出现倾向性,比如看好一个公司,就会拼命的抓住一些好的迹象。如同现在纷繁的卖方报告,越来越不客观,自己推荐的股票,就只强调好的一面。这些报告都缺乏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客观。

 

上市公司调研同样是这样,我们进行研究的重要方面就是调研。但很多调研,都流于表面,听管理层介绍情况。管理层是内部人,他们的说辞,会具有利益动机。特别是大小非、再融资、股权激励等问题夹杂其中,就更会失去客观。同时参与交流的高管的表达能力,对公司战略的领会能力,也会影响交流的效果。很多人说公司好,实际并不是他对这个公司有深刻的了解,而是他对与他交流的公司高管的印象好。

 

高管个人不能代表公司,表述能力更不能代表公司的价值。说的内容也未必就能代表公司实际的情况。因此流于表面的调研是没有意义的,仅跟高管聊一聊便得出某公司是伟大公司的结论,也正是大家对于现实难以准确把握根源。

 

曾几何时,香港市场充斥着很多风靡一时的企业,什么新能源、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柴油,A股最近的多少故事都出现在那里。高管们掌握了忽悠市场的精髓,不停的吹捧、融资。最后甚至连一些世界知名的基金都深陷其中。调研之后,对公司管理层能力、战略大加赞赏。结果两年之后,西洋镜戳穿,股票由100亿市值沦为仙股。

 

客观是最重要的,我们做的工作是分析,分析的第一要素就是客观。客观准确的评价公司的基本情况、所处的发展阶段 、面临的市场环境。只有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真正的找出来有价值的公司。

 

知易而行难,近两年以来,行业研究越来越流于表面。在投资的过程中,也难免为表象和市场所惑。希望这2012年的雷声,能为行业敲响警钟。也希望在未来的投资生涯中,我能够真正的实践自己的观念,去为基民寻找价值。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00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58楼 邮编:200120
客服热线:400-820-5050 400-700-5588 公司网址:www.fsf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