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1日至06月15日 第426期

基金经理札记

 

华宝兴业收益增长基金       基金经理邵喆阳

 

祸兮福所倚

 

接连几个月的低于市场预期的经济数据使得市场终于正视中国经济的下行现实,不少机构纷纷调低了对经济的增长预期,520日温总理温家宝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随后5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

 

政府如此表述虽然透露出决策层对增长的担心,但显然比08年底09初的匆忙应对沉着冷静了不少,倒是不少市场人士由于身处其中,真真切切感受到经济的困难,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虽然对经济增速放缓多有准备,但增长下滑真实发生时,“再来一轮刺激”的呼声已然再起。

 

    面对增速下滑,我们首先应冷静分析其成因,方能正确应对。2011年下半年以来外需不振,使出口引擎被动减速,加之刺激政策退出,是经济放缓的直接原因。前期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发生作用,房地产投资由热渐冷。种种因素综合作用,经济下行当有必然性。

 

所以可以发现,经济下滑有一定的主观作用,不必过度紧张,更不可反应过度。目前的经济困局非但不是因为经济刺激不力所致,更可以说是当年“4万亿”的恶果显象。中国经济正是在经历了“4万亿”刺激计划后,不仅痛失经济转型的黄金时期,同时也使得经济活动中原有的矛盾进一步凸现,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大幅攀升,通胀压力骤升,时至今日政策工具及其实施空间已相当有限,所以市场和舆论所幻想的新一轮刺激,无异于饮鸩止渴。另一方面,我们前面也提到,此次经济增速下滑其中有一定的主观调节成分,适当进行微调预调,诸如满足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促进消费、启动并加快重大项目投资、鼓励民间投资等举措多点推进,防止经济增速下滑过快并不困难。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一国的宏观经济也一样。一个经济体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自然会出现增长速度的回落。中国经济真正的风险和忧虑在于中长期。在中国经济必然地进入下行通道后,最大的危险还是近中期的经济硬着陆。在较为健康的经济体,增长速度下台阶的过程一般较为平滑稳健。而在市场体制尚不完善的中国,这是空前的挑战。相比其他经济体,中国政府掌控着大量资源。这种经济运行模式在危机时刻往往可以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加快政府投资力度等刺激经济以避免经济下滑,其调控的效果的显现速度很快。但是,从结构调整、增长质量等长远目标看,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而且,这种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存在边际效用递减,从长期看,避免硬着陆,必须使中国经济从以低成本的要素驱动,转向以效率提升和创新驱动。在增速转换阶段,原来被高速增长掩盖的矛盾逐步暴露。处理不好进而会影响社会和政权稳定,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要让经济平稳发展,需要政府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将其掌握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更多地转移到市场主体手中,使之向实体经济、创新及中小企业流动。

 

多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从新概念,变成了具有多方共识的老话题。方向也很明确,一为放开市场准入,二为减税。由于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始终处于高速增长的顺境中,转变压力毕竟不足。眼下经济硬着陆风险加剧的现实,应成为推进经济过热时无暇或无力推进之重大改革举措的杠杆。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最好与最坏往往仅仅是执政者的一念之差,对于国家和民族却或许是天壤之别。

 

中国经济或面临两条道路:一、以改革避免经济硬着陆;二、在饱受硬着陆之苦的成本后再启改革。我们会选择哪一条呢?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00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58楼 邮编:200120
客服热线:400-820-5050 400-700-5588 公司网址:www.fsf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