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华宝兴业动力组合基金 基金经理刘自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
2012年5月24日,对于A股的股民来说,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前一天晚上海外市场大跌,CCTV的新闻联播里又抑扬顿挫地读起了面面俱到、却总让人如云雾里的新闻文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积极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要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负……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普通的股民当然是感受不到这貌似千篇一律的通稿中细微的变化。甚至连传说中能最早感知市场冷暖的从业人员——营业部门口卖茶叶蛋的大妈,也一点没有察觉出有什么异样。市场依旧在下跌,成交量继续萎缩着,想来买鸡蛋的人不会太多。但是,在千里之外,一个比卖茶叶蛋大妈更加敏感的领先指标式的人物却已然出现了!
北京,月坛南路,发改委的办公地。这天,扫马路的阿姨对记者说:“这几天,垃圾都要多拉一车!”这位新兴的领先指标式人物尚未意识到,或许就是这一车多拉的垃圾,即将成为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政策又变了!
在素以政策市著称的A股市场中,从来不缺乏深谙政策脉动的人物。不过,即使这些经历了多次周而复始、矫枉过正的调控与放松循环的老手们也忍不住喃喃自语:是不是太快了?
是太快了。从2008年底的四万亿大放松开始,到2010年年初提出的结构性调整,放松不过一年半的时间。而调结构的逆转更加短命,半年时间不到就急转直下,眼瞅着刚要有所成效的调控变成了大通胀。民生重压之下,放松政策也成了秋后的蚂蚱。2011年终于算是痛下决心调控了一整年。而现在,又变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我们的调控周期正在快速的变短。
为什么我们总是陷于一放就胀、一收就死的境地?为什么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风险还未有显著调整,实体经济就陷入了几近崩溃的绝境?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实体经济已经太难赚钱了。
我用万德系统浏览了2011年上市公司的数据,按照申万23个行业分类,排除掉金融、地产、白酒,没有一个行业的净利率是超过10%的。而上市公司在税收优惠、政府补贴、资金成本等方面,都是要优于大量小企业的。如果再摊上个出口型企业,汇率在波动一下,基本就没什么盈利的希望了。
投资实业既然不赚钱,放出来的资金当然更愿意进入投机领域。炒房产、炒矿产、炒股票、炒艺术品、炒大蒜。炒什么都行,反正不干正经营生。所以我们看到,近年的通胀开始有向滞涨发展的苗头。经济并未见有多好,但通胀噌噌地往上窜。等到了胀得受不了,又开始收流动性。这一收对本来利润就不高的实体经济基本是致命一击,所以房价还扛着呢,正儿八经的企业都快破产了。
微观经济体本身已羸弱不堪之时,无论吃的是滋补药还是败火丸都只能是权宜之计。要想妙手回春,当务之急还是要恢复企业自我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所幸的是,在近期的政策性文章中,我们终于看到了“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负”之类的字眼。我想,这才是决定着我们,是走向失落的十年,还是实现伟大复兴的终极政策!
真心的希望,这些话,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