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华宝兴业可转债&增强收益债券基金 基金经理华志贵
一则调查引发的思考
由西南财大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学历与股市参与率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户主没有上过学的家庭股市参与率为0.47%,而户主学历为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家庭股市参与率分别高达30.66%、43.66%和29.17%。但高学历却与炒股赚钱没有必然关系。调查发现,没上过学但炒股盈利的占33.33%,小学文化炒股盈利的占37.04%,比例最高。而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炒股盈利的只有约20%。
按照一般的思维,学历越高,应该智商越高,投资赚钱的概率越大。这个调查报告却显示出相反的事实。事实就是事实!其实,看看目前民间的一些草根私募,有公开数据的,最近几年做的比较好的,也主要是小学文化的,大家都熟悉的泽熙、江苏瑞华、深圳合睿等。一种解释是中国资本市场也就20年历史,当初的一些草根文化程度比较低,从中脱颖而出的自然文化程度低;但当时参与的也不乏很多高学历者,尤其是很多证券公司的从业者学历都很高;另一种解释是这些小学文化者贴近市场一线,摸爬打滚,在实践中悟道,而高学历者偏向学院派,脑袋里有很多理论框框,老是用框去套市场,画地为牢,把理论的市场当做事实的市场。西南财大的调查报告是大样本,学历高的群体参与投资的比例高,按照常理,出现顶尖高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事实不是如此,因此,第一种解释不成立。第二种解释似乎更合理。草根由于没有理论的框,草根的理论直接来自于市场实战,这种理论才是真正的理论,不是理论的错,而是这个理论的问题。
做投资的,一般都会接受价值的理论,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但实践中常常困惑,价值在哪?围绕价值,产生了很多概念:绝对价值、相对价值、均值回归、历史比较、横向比较等等,但实践中发觉这些概念也不好用。举个例子,比如通胀与国债收益率的关系,把CPI数字与10年国债收益率的时间序列数据放在一起,或者把M2与10年国债收益率的时间序列数字放在一起,也很难得出目前的国债收益率是高还是低的结论,即使得出结论目前收益率偏低,也不能得出收益率会上涨的结论,可能收益率还会更低。美国国债收益率就是例子,PIMCO一直判断美国国债收益率很低没有价值,格林斯潘也判断美国国债收益率会上涨,回到历史均值6-8%的水平(参见《Age of turbulance》),但目前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1.72%,30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2.82%。2011年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3%下降到2.8%。再举个例子,比如股市,NASDAQ,一般的基本面比较分析,最近2年美国的经济状况不如04-06年吧,但股市就是创历史新高。其实,很多个股也是,业绩好的并不一定上涨,而业绩不一定好的却大幅度超预期上涨,这种案例并不稀缺。国内很多投资者言必称巴菲特,价值之宗师,其实研究巴菲特的案例,他本质上做的是实业投资,而不是二级市场投资,而且他利用了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利用市场的几十年难见的大恐慌买入,然后通过二级市场的大趋势来实现利润。他有2个其他投资者所不具备的条件,一是没有每年的考核和投资者的短期压力,二是资金价格极其低廉。很多投资者容易混淆实业投资与二级投资,喜欢阿Q或者堂吉诃德式地用实业投资的思路来参与二级投资,殊不知二级市场有其特点:一是波动大且快;二是没有逻辑。很多做实业的老板参与二级投资,一样亏的一塌糊涂(可能段永平是个例外)。比如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如果每秒钟都给房子标一个价格,估计没几人能靠投资房地产赚钱。可能还有人说价值的另一个宗师卡思曼,但其实研究卡斯曼的言论,他一样在思考二级市场的波动。
其实,逆向思考,可以帮助想明白这个问题。在金融市场,无论怎么努力,1赚2平7亏,谁都改变不了这个结果,也就是失败者是多数;如果市场按照上述这些理论逻辑运作,这些理论逻辑大多数人都熟悉理解且按此操作,那赚钱的就是大多数。二者矛盾。结论只有一个:这些理论逻辑是错误的!
市场就是市场。投资,让多少人趋之若鹜,又让多少人望而却步。从有证券、商品的投资交易至今,每一位交易者都在冥思苦想地寻求着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便如儿时武侠小说中寻找武功秘籍的武林中人,时而为之疯狂,时而为之沮丧。而市场却从没有被某个图形、公式抑或历史数据所左右过,也从没有为人们的情感所控制过,还是按照她自己的轨迹向前发展,抛下的是投资交易者们的成功和失败,喜悦与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