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华宝兴业可转债&增强收益债券基金 基金经理华志贵
谈谈投资的“绝对客观化”思维
回顾2011年,市场主流的声音是通胀、通胀常态化,逻辑推理的结论就是债券市场缺乏机会;国外,主权债务危机,美国国债泡沫要崩溃,逻辑推理的结论也是美国国债走熊,连PIMCO的格罗斯也坚持该观点。站在2012年,事实很清楚:美国国债市场出现一波大牛市,30年国债收益率从4.5%降到2.8%,涨幅30%左右;10年国债收益率从3.2%降到1.8%,涨幅11%左右,对于债券投资来说,算一波大牛市;中国国债市场,10年国债收益率从4%降到3.4%左右,加上票息,收益率7%左右,相对其他资产类别,也算一波不小的行情。
为什么在开始听上去很有道理的逻辑、观点,事后证明却错的如此离谱呢?一种解释是在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新的事件、投资者的预期发生了新的改变;一种解释是所谓的逻辑、观点都是自圆其说的,而事实只有一个,逻辑、观点有无数多。究竟投资需要不需要有逻辑、需要不需要观点呢?有时候,一旦形成某个逻辑或者观点后,容易陷入,容易意淫,其后很难自我否定和纠错,就是一开始就有一个“框”;但如果没有观点、逻辑,又很可能追涨杀跌、墙头草,缺乏投资主线,不知道在投资什么、也不知道在等待什么事实或者结果。怎么在有观点与没观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美国20世纪初最伟大的投机者LIVERMORE说过:“观点一文不值,除非市场证明你对。”在市场面前,人的聪明一文不值,人多数时候都是无知的、愚蠢的。
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自我、与市场融为一体。就像开车,人车合一,难道拿着方向盘还要想每步怎么开、多少速度、多大方向角。投资,就要训练这种思维,顺着路线,哪里转弯就转弯,哪里加速就加速,哪里减速就减速,每个动作都那么自然,不用思维去强求、也不用思维去沮丧期待。姑且,把这种投资思维叫做“绝对客观化”的思维。
怎么建立这种绝对客观化的思维呢?既然人类多数时候是渺小无知的,人的聪明在市场面前一文不值,又哪来的智慧去建立绝对客观化的思维呢?在这里,提出一些思考的线索:
一、 市场总是三种型态交织,上涨、下跌、盘整;买点总是在下跌后产生,卖点总是在上涨后产生。这似乎是废话,但却是公理,可以通过严格的数学几何定义来推理;
二、 下跌能量总有衰竭的时候,上涨能量也有衰竭的时候;买、卖的点都会在衰竭到极致产生。下跌衰竭到极致,可能转化到上涨,也可能转化到盘整;上涨衰竭到极致,也可能转化到下跌或者盘整。至于一种走势结束后,怎么演化,演化到哪种型态,节奏如何,需要综合当下的各种因素、各种力量来逐步展开。因为走势是各种合力的结果,每种逻辑、每种观点只是提供一个思路,只有当这些逻辑、观点转化为真实的买卖力量后才对走势产生作用(这也证明了那么多听上去很对很主流的逻辑观点最后却错的离谱!);
三、 唯一重要的时间:当下!过去,只是事后天才们的对象;未来,只是事前天才们的对象;只有当下,才是真正实战者需要关注的。就像中医看病,每个病人都不一样,不能根据上一个病人的情况来诊断目前的病人,也不能预测下一个病人的情况来准备药方,都是需要当下的望闻问切,然后对症下药。投资一样,真正重要的是当下的感应和反应。如果能够通过绝对客观化的思维把市场无止境的波动条分缕析,就像庖丁解牛一样,目无全牛解其关节,一切在当下感应和决策,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清清爽爽,不需要主观去预测什么。经常听到同业说“从头再来”“下一次如何如何”“明年如何如何”,这种思维隐含一个前提:就是时间是可分的,起点到终点,开始到结束,这只是人为的主观划分,时间哪有什么起点与终点?时间就跟市场的波动一样,永无止境,根本没有起点与终点,有的只是过程!所以,能分析的只有当下,能把握的也只有当下。打个比方,下跌走势总会结束的,当下的情况如何呢,下跌走势是否出现绝对客观的结束信号,如果没有,不操作;如果出现结束信号,结合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管理好头寸适当参与,走势总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反转也是从反弹开始的。随着走势的演化,再根据绝对客观的信号来操作。这些都跟概率和预测没有关系,彻底摆脱拍脑袋、想当然、随意性、差不多、我觉得如何如何等玩概率的思维,一切都绝对客观化。
四、 上涨、盘整、下跌,只是揭示市场的结构;至于时间、空间等,天时地利人和,属于市场的能量,这与资金管理息息相关。
看多了所谓的神、所谓的大师,结局都只有一个:结束。佛教早有论断:生老病死,生住坏灭。死亡是人唯一的结局。企业终将要破产,人最终都要死亡,下跌终将会结束,上涨也终将会结束,风水轮流转,各领风骚三百年。所以,如果把投资建立在玩概率游戏的基础上,最后的结局可能也难逃一死。只有从绝对客观化的方法论角度,然后在资金管理和心理训练方面系统训练,投资才可能修成正果,才能彻底摆脱今年英雄明年狗熊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