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现金宝货币&增强收益债券&华宝兴业可转债基金 基金经理华志贵
谈谈投资的“总结”问题
在市场一线实战N年的投资者,估计都会有一个感觉:总结不完。一次成功或者失败后,总结一次,接下来,也许有新的错误出现,也不排除是老的错误在重复。N次总结,接下来又有N个新错误。于是业内人士笑侃:投资,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
是否有办法做到不再需要总结呢?或者说,不需要在大的投资哲学或者投资思想上总结,只需要在战术或者细节上总结呢?
比如今年,转债市场,中石化在3月中旬刚发完转债,8月底又公告说要发第二期,市场对大盘转债的转股必然性一直充满疑问,这次公告彻底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和转债的游戏规则,转债市场一泻千里。历史经验,100元附近收益率为正的转债,拿着赚钱是必然的,可这个必然在今年似乎成了偶然,90元附近收益率为4-5%的转债,拿着才能赚钱了。比如瑞郎,自由货币,基本面支持的升值趋势是确定的,可政府突然宣布与欧元挂钩,导致高盛阿尔法基金清盘、瑞银亏损几十亿美金,自由市场、浮动汇率的经济理论和交易的历史经验都不管用,规则发生改变。比如信用债,城投债收益率超过10%,也无人问津,短融收益率超过7%也应者寥寥,以前这么高收益率大家都抢破头,规则再次发生改变,中国投资者信用意识觉醒。比如股市的大盘蓝筹,几倍估值,大家的共识也没法打破,看好者似乎也底气不足,以前可都说“买银行就是买中国未来”,那现在呢,中国的未来,至少在短期,规则在改变。比如房地产,前期几乎没人敢看跌,上涨可是过去10年的铁律啊,现在呢,似乎下跌是大概率。
似乎投资没啥可总结的,犯错是必然的,失败是游戏的本质。怎么能够做到不再在大的方面去高度或者深度总结呢?谈点拙见:
首先,要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当感觉“舒服”、“放心”、“没啥问题”、“差不多”、“跌不动”、“稳住了”、“涨不动”、“到位了”、“跌了这么多,还能怎么样”、“涨了这么多,还能怎么样”、“都这么低了”、“都这么便宜了”、“都这么高了”、“都这么贵了”等等的时候,可能就是犯大错的时候!什么叫“差不多”、什么叫“没啥问题”,太主观了。投资,只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另外,想买的时候,多去想想其他人为什么要卖;想卖的时候,多去想想其他人为什么要买;自己有什么比较优势?投机的本质就是博弈,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那胜算在哪里呢?毕竟估值、收益率、涨幅、跌幅这些指标,博弈双方都理解,如果围绕这些指标来决策,根本建立不了投机的博弈优势的。涨多不是下跌的理由,更不是做空的理由;跌多也不是上涨的理由,更不是买入的理由;便宜更不是做多的理由,贵也不是做空的理由,关键在于投资者的预期和态度是否发生改变,背后的根本趋势是否发生改变!一个品种的价值,不是算出来的,也不是给定的,更不是西方经济金融理论的均衡哲学所推演出来的,而是博弈出来的,是不断变化的,是测不准的。所以,不要期望用个啥模型啥公式或者啥经验法则去测算并据以操作,要有自卑感,自己很渺小、很无知,要始终保持这种状态。一时的成功或者赚钱,不能说明什么;一时的失败或者亏钱,也不能说明什么,佛教讲轮回,没有生死,只有轮回,事物都是相关的。
其次,要有资金管理的系统法则。既然不安全感是常态,资金管理是管理风险的第一办法。每次操作,最开始都应该是尝试性的、试探性的,如果一开始都有很明确的投资主题,那种情形比较少。最开始,一般来说都是模糊的、迟疑的、暗淡的,怎么可能一上来就满仓、重仓呢?如果一开始都说要满仓,本质上与赌博没有差别。因为市场的涨跌是各种分力之合力的结果,怎么可能就根据1到2个指标就来考虑要满仓或者重仓呢?基本面好,不表示价格就会涨,很多因果关系、形式逻辑都似是而非。天时地利人和,缠中说禅。市场证明对了,仓位怎么管理;市场证明错了,仓位又怎么管理;过程又怎么管理,都是需要不断动态调整的。最初建立头寸的理由是否还有效,游戏规则是否在酝酿改变等。
第三,要有自我否定的信心和魄力。犯错、失败是投机的本质和必然。不要期望市场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只要市场证明自己不对,就要有自我否定的信心和魄力,不要怀抱“等等看”、“说不准”等“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心态。
其实,投资者可能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错误的地方,而这些时间和精力可能带来副作用,因为你会觉得自己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得到的东西会很有价值。其实,这是心理上的误导!比如研究基本面,什么叫基本面,市场投资者看的是哪些基本面,很复杂,能说清楚吗?比如基本面与市场的关系,基本面决定市场吗,是单向的吗,基本面与市场之间有相对稳定的关系吗?其实,也说不清楚。比如经验,什么叫经验,历史、阅历,可能这些都只是对过去的记录而已,并不会对当下和未来产生多大的指导意义,可能游戏规则正在或者已经发生改变,过去的法则不再管用呢。
这个市场充满了无数的噪音,真正有价值的信号也在这些噪音之中,怎么去伪存真,怎么以一颗儿童般的心灵去倾听市场的脉动和律动?
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确定,什么都不信。没有必然,也没有偶然。还要在这市场去生存,必须超越自我,尤其是世俗狭小的自我、动物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