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消费升级 基金经理薄玉
疫情下的必需消费品和非必需消费品
作为一个专注消费品的基金经理,经常会从投资角度将消费品分成必需消费品和可选消费品,必需消费品和经济的相关度比较弱,增长比较持久和稳定;可选消费品和经济的相关度比较高,一般经济好的时候可选消费的增速会比较高,但是等到经济差的时候,增速快速放缓甚至下滑。因此从组合配置的角度,一般是希望稳定的必需消费品打底仓,赚取稳定的收益率,在经济好的时候加大可选消费的配置比例,增加组合的弹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必需消费品和可选消费品是不一样的,有代际之间的变化,有更长的经济周期的变化,也有特定生活方式下的变化。
镜头拉回到当下的上海,全域进行静态管理,大部分居民居家办公,只有部分城市必须岗位,保供类企业单位能够进行基本的民生保障。当一个高效运转,各种物流环节和销售渠道及销售网络都是精密衔接的超级大城市静下来之后,大家才突然意识到过往高效的供应链网络是多么的宝贵。在正常电商平台停摆,线下菜场超市都不能出门购买的时候,唯一还能买到平价物资的是前置仓生鲜超市,社区团购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补充渠道。在团购过程中,不断有居民在争论什么是必需消费品,什么是非必需消费品。在疫情封控管理的背景下,一日三餐,米面粮油,调味品,蔬菜肉蛋水果,才让人不断意识到这些才是生活必需品,而缺乏聚餐场景的白酒就会一直摆在叮咚平台上没有卖空。一直被人诟病销售有天花板、食用场景单一的榨菜,也一跃成为大家囤积的刚需产品。曾经追求24小时货架周期的巴氏奶,希望将最新鲜的牛奶送到消费者手中,在疫情物流受限制的背景下,15天保质期的超巴奶,反而是社区团购的当红明星,比较好的平衡了巴氏奶过短保质期和常温奶寡淡的口感。保质期6-12个月的预制菜,也是封控背景下年轻人的最佳选择。同样,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所界定的必需消费品和非必需消费品也有差异,求同存异的背景下,社区团购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生活必需品。
结合特定场景,特定经济发展阶段,能够抓住不断迭代出来的高增长渠道,能够满足自己目标客户群体的消费品公司,我们认为能够始终创造出来阿尔法,这也是我们投资过程中孜孜以求之的大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