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宝瑞债&1-5年政金债指数&政金债 基金经理徐锬
2021年债券市场回顾和2022年展望
2021年债券市场走出了一波中型牛市,期限利差整体压缩,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下移,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37bp至2.78%,债券基金给投资者带来了较为丰厚的回报。债市走强的背景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扰动持续、地方债发行后置、滞胀担忧挥之不去、地产行业信用风险加剧、机构欠配压力大、央行开启货币政策宽松周期。从节奏上来看,2021年的债市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阶段一:1月初-2月中,宽松预期的打破。2020年11月“永煤”事件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转向积极,叠加国内疫情反弹,资金面宽松态势延续至2021年初。在此背景下,机构普遍加杠杆套息,但央行却边际收紧流动性,缩量续作MLF,并逐步缩小公开市场投放量(100亿-50亿-20亿),释放 “稳杠杆、防风险”的信号,资金利率开始上行。进入跨月,央行开始在公开市场回笼资金,隔夜利率跳升,而春节期间海外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市场通胀预期上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逐步上行,并于2月18日上行至年内最高点3.28%。
阶段二:2月下旬-6月末,“资产荒”焦虑下的慢牛行情。春节后,债市遭遇多重利空:疫情好转、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拜登基建法案等,但投资者普遍仓位较低(短久期+低杠杆),加上资金面保持宽松状态,债市对利空“免疫”。4-5月两个缴税大月平稳度过,叠加地方政府债发行节奏较慢,“资产荒”焦虑下,机构看空做多,配置压力引导债券收益率下行。这段慢牛行情持续了4个月的时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大下行幅度在20bp左右,走势纠结,投资者“看空做多”特征明显。
阶段三:7月初-8月中,央行货币宽松和基本面预期走弱下的快牛行情。7月初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推动PPI快速上行,对中下游企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央行宣布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随后的7月份政治局会议,对经济看法趋于谨慎,指出:“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并不再提及“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和“不急转弯”。加上国内外疫情反复、河南暴雨出现特大洪涝灾害,市场做多情绪快速释放,10年期国债收益率短短1个多月时间最多下行幅度接近30bp,于8月初短暂向下突破2.80%。
阶段四:8月中-10月中,供给冲击+通胀走高+宽货币低于预期,债券收益率震荡上行。
8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大幅上升至9500亿元,并连续三个月位于8000亿元以上,叠加15号文补丁政策等导致市场产生了一定宽信用预期。9月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全球通胀预期再起,“缺煤”和“能耗双控”叠加施压供需两端,国内经济出现“类滞胀”特征。但市场仍沉浸在前期的做多热情中,8-9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8%-2.9%之间窄幅震荡。国庆假期之后,各种利空继续发酵,叠加孙司长在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偏鹰派的表述,市场的宽松预期阶段性落空,10年国债收益率快速上冲至3%以上(3.04%)。
阶段五:10月中-年底,通胀担忧缓解、Omicron疫情蔓延、地产风险释放、央行二次降准,债牛重启。在“保供稳价”政策的有力应对下,10月下旬煤炭价格大幅回落降低了通胀预期,债券收益率开始回落。Omicron疫情迅速蔓延,风险偏好快速回落,风险资产大幅下跌。而个别地产企业出现流动性风险,央行加大逆回购投放力度,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删除“总闸门”表述,宽松信号得以再次确立。12月初,央行二次降准落地,跨年资金稳中偏松,10年期国债收益率于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行至年内的最低点2.78%。
2022年1月,货币政策仍维持宽松态势,央行下调了逆回购、MLF和LPR利率,并超额续作MLF。而1月18日刘国强副行长“白话式”发言,提升了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叠加宽信用仍未见到成效,在“结构性资产荒”背景下,年初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又下行了10bp左右,最低下探至2.68%。展望后市,我国经济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今年稳增长诉求较强背景下,预计财政政策对冲也将更为积极,同时货币政策仍有一定的宽松空间,再次降准降息可期,流动性环境趋于宽松。但2季度开始海外货币政策收紧、下半年宽信用效果的逐渐显现、CPI的走高可能会对债市产生一定的扰动。我们预计今年债券收益率大概率区间震荡,从节奏上看,呈现前低后高,或中间高两边低的走势,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主要波动区间可能在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