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收益增长基金 基金经理邵喆阳
再谈加息刻不容缓
近期从宏观经济层面到资本市场,加息无疑是个敏感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各方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主要集中在是否要加息,何种形式,力度多大等等。
去年底我们曾经写过一篇周记《加息刻不容缓》,随之而来的是央行一次加息且中央对2011年的货币政策定位为“稳健”。“稳健”之下其实也有相当大的操作空间。直到目前仍有不少市场人士建议货币政策保持中性,慎用利率工具。他们的主要理由有两点:其一作为主要政策参考指标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CPI)将在不久见顶回落。据已经公布的2010年12月CPI同比上涨4.6%,虽然仍处于较高位置,但较11月份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虽然目前市场分析2011年1月份CPI指数会有所反弹,但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上涨,其次则系基数原因的影响。二者均有时效性,一季度见顶之后二季度便会回落。如此,则不必急于加息。其二他们也担心加息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担忧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对于这两点理由,我均不敢认同。
我在上次的《加息刻不容缓》中提过,CPI作为传统的衡量通胀的指标虽然简明易懂但有其巨大的缺陷。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因为CPI并不足以成为警示经济系统性、结构性风险的有效指标,尤其目前现代社会,各类资产价格与生活物资的价格互为作用,而CPI正是有着忽视资产价格的先天性缺陷。
在中国,通胀的根本就是来自于多年的货币超发,应对金融危机时又采取了异常激进货币刺激政策,各类商品但凡具有一定的保值功能或者一段时间内易于存放的,均被爆炒一顿。但鉴于我国CPI的构成,根本难以充分反映全社会通胀的真实水平,如果我们仅仅以此数字作为决策依据未免刻舟求剑,并最终与“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背道而行,后果将极为严重。
以我国为例,从2010年4月初中央政府推出新的房地产调控 “国十条”以来经过8个月的反复争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可能再度无功而返。先不说这对政府的威信的极大损害。对于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土地、房贷、保障房等因素,流动性极度宽松引发投机狂潮是根本原因。而这通过CPI指数是完全不能解释的。只有加息,才能釜底抽薪。
再说加息的方式,我认为不对称加息的方式应成为当前的政策首选:存款利率相对上浮多一些,并扩大浮动空间,贷款利率上升幅度相对小一些。这既可以减少“负利率”对居民消费能力的蚕食,也可以起到减少资产泡沫风险和调控楼市的间接效果并且一定程度上尽力避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总而言之,空前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实在08年底09年初帮助中国率先走出危机,但时至今日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亦正在不断危害着实体经济。在目前通胀已露恶性之际,我们建议决策者应果断行事,引导通胀预期,避免未来被迫紧缩导致经济“硬着陆”。果断加息正是其中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