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札记
多策略增长&灵活配置&增强收益债券基金 基金经理牟旭东
杂谈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
近期市场的持续下跌和融资的加快引来了阵阵讨论。作为公募基金的一员,我也想谈谈我的感受。
2010全年531家公司在A股市场融资10275.2亿元,其中首发347家融资4883亿元。进入2011年,新股发行继续加速,元旦后的第一周就发行了11只新股,募集资金超过200亿元。与融资额相比,新股尤其是创业板股票发行价格的不断走高,引来更多争议。数据显示,2010年新股的平均发行市盈率约59倍,与2009年的53倍相比再上台阶,比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前的2008年高了1倍多。分月看,2010年7月上市的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为48.99倍,为全年最低水平;当年12月上市的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为92.06倍,创出新纪录。尤其是进入新年,高价发行的势头有增无减。
1、 新股市场化发行改革是否适合我国的股票市场?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股上市跌破发行价就代表的新股市场化发行改革成功,一切都交给市场,管理层并不担负市场维护的责任。的确没错,但由于大量的新股依然存在排队现象,供给并不是彻底放开的,因此“边际的需求决定了价格”。这就有些类似上海的车牌价格,每个月的拍卖价格总是有那些最想得到车牌的需求决定的。为此,新股发行总是高高在上。中国的改革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国情不同,股票市场的改革也应如此。盲目的市场化必然成为少数利益集团洗劫国民财富的手段,后果会很严重。
2、 发行价格高高在上是否有操纵嫌疑?
在具体新股的报价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配合出台的新股询价报告明示或暗示发行价格,保荐人为了维护与拟上市公司的关系也大力推荐,更有部分机构抱着博弈的心理胡乱报价。如遇上较为理性的报价机构,保荐人总是来电称与发行公司的期望有差距,甚至建议不要来搅局。因此发行价几乎少部分机构哄抬,我就认为“被操纵”的说法并不为过。
3、 大量超募的资金到底是资源配置还是资源浪费?
“市场化”的定价就一定合理吗?由于有着巨大的利益,公司存在不遗余力做高业绩抬高发行价的冲动,可以说基本属于“一锤子买卖”,不利于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试想,拟上市公司原本只需要3亿元资金,现市场一下子给了20亿元,那么公司的管理层的发展动力和风险控制势必下降,“盲目投资症”必然滋生,国民有限的资金资源必然被消耗。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边际效用相等时,总效用才能最大化。古人说得“细水长流”亦是同样的道理。
为此,我建议:要么采用拍卖方式,报高价的机构以高价获得新股(类似于上海车牌的拍卖),而不是确定一个发行价。要么由管理机构确定一个基准价格(控制市盈率方法),如需资金那就符合条件再进行增发。否则,中国的股市将被涸泽而渔,成为一代股民基民财富缩水的痛苦回忆。